■曾德雄
媒体先前报道过广州官方投放的约租车已完成互联网综合服务平台的搭建,初定名“如约”。但据《新快报》昨天报道,初定3月15日开始实施的第三阶段社会公测(允许社会人员参加测试)至今仍未有任何明确消息,连第二阶段媒体测试都还没有开展,甚至连“如约”APP目前都仍是半成品。“如约”并没如约而至。
说实话,官方搞的约租车,给人的感觉,就是僵化、落伍,与方兴未艾的互联网专车的灵活、现代、大规模形成鲜明对比。约租车本来就是互联网专车冲击下的产物,结果一搞出来才发现问题多多,“如约”做不到如约。
关于约租车的定性,或可概括为:在传统出租车体制框架内试行的新经营模式。约租车并没有超出传统出租车体制是毫无疑问的。传统出租车是个什么体制呢?就是政府垄断经营:由政府指定的出租车公司发放牌照、组织营运,除此以外的一切都属非法。广州这次推出的约租车同样如此,由4家出租车公司经营,事实上它本来就属于广州计划在2016年前至少投入10000辆出租车指标的一部分。
但创新也是有的,最大的创新当然就是名为“如约”的租车APP了,用户通过移动设备、电话等方式约车——这不就是前段时间热议的互联网专车么?这真让人想起一句话:只许州官放火,不许百姓点灯;市场搞出来的互联网专车创意无穷,而官方搞的这个约租车呢?据报道,专车软件所具备的如包车、优惠券、折扣券、帮他人约车、扫描信用卡、所在地最快到车时间等功能以及关键的支付功能,“如约”APP测试版都没有看到,软件设计简单,与拥有数以亿元计风投资金的专车软件相比,高下立判。
刚刚结束的全国两会多位政协委员提出打破出租车牌照垄断式管理的提案,这样的提案并不是第一次提出,但今年似乎更有说服力。理论上,市场经济条件下,每个人都是独立的市场主体,有权利直接进入市场进行包括出租车运营在内的经营活动——何况总理的工作报告又再次提到全民创业呢,现在这种出租车政府垄断经营模式肯定是不符合市场经济原则的。
而在实践层面,方兴未艾的互联网专车事实上已经动摇了目前的这种出租车垄断经营模式,使之到了非改不可的地步,否则不仅政府公信受损,从业人员的利益也将不保,所以有政协委员的提案用了“乘势而上”这样的词——不可阻挡的互联网新常态就是这样的“势”。
在这样的大背景下回看广州新推出的约租车,给人的感觉就是一锅夹生饭:很多问题还没有解决,很多关系还没有理顺,就又叠床架屋,产生新的问题和矛盾,而这些问题和矛盾的解决又徒增社会运作成本。在这种情况下,“如约”无法如约,实属正常不过。
我觉得官方要做的不是亦步亦趋地推出约租车,现在最急迫要做的,是对现有的这种陈旧僵化不合理的出租车体制进行全面的反省、革新,使之能够最大限度地容纳、接受不断推陈出新的新观念、新创意、新模式,只有如此,才能很好地满足各方利益需求和社会需要。如果不思改进,一味抱住既得利益不松手,只怕“如约”永远也无法如约。
(作者系广州市人大代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