纵观近来58同城动作不断,从注资e代驾到重资布局家政O2O平台58到家,再到收购驾考平台一点通和安居客,以及战略投资装修平台土巴兔。当58同城投资并购动作接连曝出,业内不乏声音认为其搭建O2O生态圈的做法是“圈人”战术。
当下的58同城,不仅通过投资并购,聚拢了各行业出众的一些创业平台;更在近期宣布重新布局内部事业群架构,升任几位高管为副总裁作为主事业群“大拿”;现在也有一些被称为“58系”的CEO,他们曾经在58同城工作,而后自己创业。
综其发展迅速的原因,从姚劲波在接受对外采访时的表达中便可总结一二: 一是平台的综合优势使得更多的生活服务领域或O2O创业者更愿意接受58同城;二是58同城对于其所吸引的人才更愿意放手,知人善用,在58同城的平台上能最大化的施展自身的才能和优势;三是58同城对于创业者的支持更广泛也更深。
综合优势—“在同等条件下,甚至是更差一点的条件下,创业者更愿意接受58的投资。”
58同城战略投资宝驾租车、e代驾、273二手车、卓杰行、呱呱洗车、土巴兔;并购驾校一点通、魅力91、安居客,在投资并购的过程中,双方彼此的认可和信任也非常重要。例如,58同城与安居客牵手时,外界莫不寄予非常大的关注,58同城CEO姚劲波在总结这一次合作时,也曾坦言最大的挑战其实是信任。在后续与安居客的“交接“中,姚劲波表示不仅不会裁员,还会增员,并且帮助安居乐进行管理和人才的梳理。
同时,据相关消息,58同城有意向向土巴兔投资的时候,其实有几家资金都在并行竞争,58同城给出的资金并不是最高的。那么,为什么在58同城给出的并不是最高的价格的情况下,大家依然愿意选择拿58同城的钱?
对此,姚劲波说:“之所以即便在58比其他基金资金少一些的情况下,创业公司依旧愿意拿58的钱,因为58很理解他们,很支持他们方向;我们能够给到的资源支持,他们也很看重,58这个品牌本身对外宣传也会更有利;除了钱和流量,创业者在每一步怎么打广告,怎么样做线下,怎么样开分公司,每一步我们都能给他很多实实在在的指导。”
用姚劲波的话说,选择并购可以在58同城原有基础上带来新机会的企业,选择投资58同城可以给到帮助的企业。就未来价值的层面应该选择投资什么样的公司,姚劲波表示:“我们不怕行业小,我们会在一个细分行业中选择第一名的公司或者最优秀的团队。第一和第二,看起来差别不大,但是其实两家公司‘活’的状态完全不一样,我们对这一点有深入了解。所以,我们只会选择某个行业的第一名,或者说有足够的信心能够杀到第一名的企业。”
放手鼓励,知人善用—“对成熟部门、半成熟部门,我们主要考核它在相应行业的市场规模、用户增长及流量的提升;对全新的部门,我们对它没有具体KPI的要求,鼓励其放手去做,什么时候挖掘出价值,你来告诉我。”
3月6日,58同城对外发布以6大事业群为主的新组织架构,包括分类信息事业部、房产事业部、二手车事业部、金融事业部、渠道及兼职事业部、58到家。姚劲波以市场规模和在所在领域耕耘的时间,预备在新的架构下对六大事业群以不同的标准进行考核。
姚劲波解释说,将原有的职责划分改变到目前的按事业群划分主要基于两个“面向未来“的原因:“第一,是因为很多我们看好的非常具备潜力的领域,原来都不是直接汇报给我的,都是某位高管下辖好几个创新业务,我认为这种结构不能确保创新的业务获得足够的重视,公司应该把更多的精力面向未来,能够让现在业务有足够的空间;第二,我们希望看到未来有一天,当分类信息业务发展到一定程度时,其他的创新事业能够补充上去他们的贡献,保持公司未来无论是十年、二十年都可以以目前的速度增长下去,这样做的最终原因,其实是我们始终要投资未来。”
除面向未来的考虑之外,以事业部来划分也需要成熟团队的支持。58同城能够做出这样的布局,从另一个层面也代表着“不缺人”。姚劲波坦诚道:“我并不会说58是一个多么高大上的团队,我们公司的全部人才都是本土背景。我们敢于划分6个事业部,是因为58多年来积累了很多人才,并且他们的素质非常综合。虽然我们并不高大上,但是我们在一起打赢了几场胜仗,当你向赢努力的时候,各个级别的人,都快在真正市场的磨练和见证中成长起来。”
全力支持—“如果创业者做一个公司的目标就是做好后卖给58,这个结果不坏吧。”
58同城通过投资并购的方式来搭建自己的生态圈,未来会不会比较好的创业O2O公司都会被58收购?“如果创业者做一个公司的目标就是做好后卖给58,这个结果不坏吧?”姚劲波笑着说道。
从58同城目前的战略投资情况来看,更多地还是通过资金和资源的形式对创业公司进行支持,以及对行业垂直领域具有竞争力的公司寻求合作,来达到自身“生态圈”的完善。例如,从58同城走出创业的“58系”:人人车、优车诚品、点到按摩,都得到58同城不同程度的支持。
而其实对于目前或未来的58同城来讲,一定也会是站在自身的未来战略层面来进行布局。至于是否因为一个行业“巨头”逐渐崛起,创业者就难抗拒最终被收购的命运,这本身就是一个不客观的命题。创业公司自身的未来,还是在自己的商业模式、服务细节、未来选择上。
(新闻稿 2015-03-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