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滚动 > 正文
英特尔进军5G,目的是什么?背后的商业逻辑又是什么?
发表时间:2017年3月2日 16:27 来源:虎嗅网 责任编辑:麒麟

MWC全称为Mobile World Congress,即世界移动通信大会。在2017年2月举行的MWC 2017上,英特尔却体现出了爆棚的存在感:该企业展出的产品和解决方案甚至要比到场的手机厂商还要多。在以往的理解之中,英特尔的名气更多的是停留于PC以及服务器领域,在外界眼里,他们在移动互联网领域的插入可能会产生一种莫名感。

事实真如此吗?

让我们把时间倒退回2004年,当时在通讯领域有这样一种无线接入技术——WiMax,即全球微波互联接入。其面向互联网的高速连接能力,长达50公里的数据传输范围,QoS保障等等,一并被认为是3G最具威胁的对手,没有之一。

后来因为电信运营商认为WiMax是一种移动化的宽带业务,欠缺了移动业务属性,所以最终还是选择了3G。然而当4G诞生之后我们看到了这样的现象:客户需求更高流量,设备需求更低延迟。

因此,如果考虑5G所包含的产业规模,那么宽带移动化和移动宽带化势必合一。而WiMax是哪家的业务呢?答,英特尔。不过这只是一个铺垫,并不能完全解释为什么英特尔要进军5G。

所以为什么呢?

首先我们要先看4G,2008年4G技术商业化时,作为应用层的我们能够感受到明显的网络传输效率提升,因此视频,尤其是短视频的社会热度大幅度提高,其流量变现的商业模式也一度成为了风口话题。

但事实上,从4G流量成本来看,该技术手段仍然停留于智慧移动终端层面上。社会无时无刻都在进步,科技水平也随着社会发展而在提升,由此我们引出了一个新概念——物联网。即设备连接云端,通过云计算来完成本地无法完成的任务,像是无人车、移动VR等等。虽然这个概念很简单,然而产业规模是巨大的,即使不算上保险业也能达到万亿美元级别。

所以就有了5G,这个人类历史上最复杂的语言。5G流量成本相比较4G将会降低1000倍,同时传输速率也将大大加快。底层技术巨头英特尔以计算量著称,所以复杂度对于他们来说是不存在的。再加上之前WiMax的背景,这就使得英特尔有了一张进入5G领域的门票。

其次,如果想要实现端到端之间的掌控,那么就必须要把握其中的通道。举个例子,2017年高通在每部苹果手机上收取的专利费用达到了15美元/台,其中占据比例最高的就是通信技术的知识产权,而且随着社会进步,这种专利费用将会与日俱增。

那么也就是说,即便英特尔实现了万物互联,如果通道技术无法自己掌控的话,每台设备为其产生的额外费用将会让英特尔吃不消。这种运营成本可能会阻挡了技术的脚步,也影响了英特尔物联网生态的建设速度。

同时,我们也引出了英特尔进军5G的另一个原因:生态。据销售与市场事业部副总裁兼全球物联网销售总经理Rose Schooler介绍,英特尔在物联网生态上的战略是一种“圆环套圆环型”的布局,如下图所示。

由此我们可以看到,英特尔从云端到设备端之间需要途径至少两个环节。出于对信息安全的考虑,英特尔每层环都建立地非常谨慎,尤其是环与环之间连接的地方。如何才能做到最大程度上的安全呢?就是自己做,可以降低风险发生的概率,此外,出了问题能第一时间找到事发原因并且修复,提高了其服务能力。这些正是作为客户所需要的能力。

还有一点,就是物联网所涉及的边缘处理能力。边缘处理本身不是单独的计算节点,边缘和云应该是一个相辅相成的端到端系统,两者是共同配合的。根据用户对于应用的要求,合理地分配负载,最终实现这样一个分布式的最佳解决方案。

在某些应用场景里,边缘是相对数据做一个预处理预过滤的过程,从大量的数据里把它的特征信息提取出来,再把这些被处理的数据传到云端进行进一步处理,而不是全部的原始数据,这样可以极大地降低对网络带宽的限制。于是乎,英特尔需要通道技术来支撑边缘处理能力的拓展。

英特尔的做法是啥?

让我们起底产品,英特尔基本上把所有和5G有关的项目都拿到了MWC 2017上做出了展示:

5G FIRST:一个涵盖了诺基亚AirScale大规模MIMO自适应天线、数据包内核和移动传输解决方案的诺基亚无线接入网(RAN),以及一个采用了英特尔架构的完整的服务产品。诺基亚将采用英特尔5G调制解调器,应用于5G FIRST的初期部署,从而为使用固定无线接入的家庭提供超宽频带,以替代当前的光纤部署。

5G NR:英特尔与众多行业伙伴联合推进5G NR标准化进程,并计划于2019年早些时候实现大规模的试验和部署。

中国电信基于RSD的NFVi:基于英特尔RSD解决方案的NFVi可在一个单一的机架解决方案中,提供可扩展性、灵活性和多厂商硬件管理等功能。RSD能够动态地分配机架资源,以便管理NFVi负载和各类网络流量。此外,硬件功能感应(Hardware property awareness)和EPA等其它功能提供了负载均衡的工具。可管理性还能通过一个通用接口——DMTF的Redfish API,实现跨多厂商硬件之间的管理。该接口是一个开放行业标准规范和模式,用以管理现代的可扩展平台硬件。

中兴通讯IT BBU:这是面向5G的下一代IT基带产品 (ITBBU),IT BBU是世界上第一个基于软件定义架构和网络功能虚拟化(SDN/NFV)的5G无线接入(RAN)解决方案。它采用了SDN/NFV虚拟化技术,兼容 2G/3G/4G/Pre5G,支持C-RAN、D-RAN、5G CU/DU,演进能力强。新一代模块化基带处理平台,基于英特尔x86架构的芯片,具有高容量、高集成、多模灵活组网等特点,通过先进的算法和机制大幅降低设备能耗,支持垂直业务和多场景的灵活部署,支持4G、5G混合组网,可以有效保护运营商的投资。

展讯SC9861G-IA:该Soc由英特尔和展讯合作推出,采用14纳米8核64位LTE系统芯片平台。该芯片平台面向全球中高端智能手机市场,采用英特尔14纳米制程工艺,内置英特尔Airmont处理器架构。支持五模(TDD-LTE /FDD-LTE / TD-SCDMA /WCDMA/GSM)全频段LTE Category 7 (CAT 7),双向支持载波聚合以及TDD+FDD混合组网。使下行速率可达300Mbps,上行速率达100Mpbs。

这个芯片对于英特尔来说意义很大,这是他们久违的移动智慧终端市场布局。同时,虎嗅也了解到,这款Soc并非试水作品,而是被英特尔内部非常看中的市场战略。

英特尔XMM 7560调制解调器:首个采用英特尔14纳米制程制造的LTE调制解调器。支持LTE Advanced Pro,1 Gbps的Category 16下行链路速度,225 Mbps的Category 13上行链路速度。这款调制解调器的架构已进行了优化,通过功耗及设备内共存功能的提升,从而支持LTE与Wi-Fi的链路级集成。

英特尔XMM 7560调制解调器支持下行5载波聚合(总带宽最高可达100 MHz)和上行3载波聚合(总带宽最高可达60 MHz,适用于高速数据服务)。并且额外支持4x4 MIMO和256QAM。

采用英特尔SMARTi 7无线电射频收发器最多可支持35个LTE频带,可以利用一个单SKU开发实现全球覆盖的移动设备。英特尔SMARTi 7无线电射频收发器和英特尔XMM 7560平台最多能够支持230个载波聚合组合。

该如何看待呢?

观点来源于做法,我们看到英特尔5G的商业部署通常位于:VR、无人车、大型酒店、赌场、工厂和港口以及一些诸如红酒的零售业。此处应该有一个疑问:为什么英特尔不接地气?在我的理解里,英特尔已经完成从IT到OT(operation technology)企业的转型,在前端应用方面并不会出现不接地气的情况。

事实上之所以选择这样的商业部署,原因可能在于场景的联网能力以及产业成熟度。当整个场景都被云计算业务覆盖时,才能保证联网解决办法的完整性,这是一种加强监督能力的做法。

另外,成熟度高则代表从后端到前端中包含的不稳定因素少,业务中出现差错的概率小。相当于在5G普世化之前做的热身运动,毕竟大家都是先有通用解决办法,再有的客户定制产品。

英特尔对5G野心非常大,谁让这块蛋糕太好吃了呢?让我们跳回宽带移动化和移动宽带化那里,这便是现如今跨界融合的一种反馈。所以到了今天,不能再用一家半导体制造商的眼光去评价英特尔,而是该去思考5G,或者说物联网对于英特尔来说是怎样的意义。作为底层技术厂商,英特尔每年百余亿美元的研发经费位居世界第一,但是到了应用层,他们的前端战略、产品质量、营销手段都将会影响英特尔的地位,这也是每个OT企业都需要面对的。

高层访谈
用友董事长兼CEO王文京:全面数智商业创新时代到来
用友网络董事长兼CEO王文京认为,随着AI成为全球IT技术与产业创新的中心,商业创新也进入全面数..
华为汪涛:深耕价值客户、商业和分销三类市场
5月8日,在华为中国合作伙伴大会2023上,华为常务董事、ICT基础设施业务管理委员会主任、企业BG..
观点态度
12岁即显现商业头脑 IT巨头公司戴尔的发展简史
从1984成立到今天,戴尔已成长为全球知名的电脑、服务器、数据储存设备和网络设备厂商。
5G毫米波网速优势显现,少了高速路的5G不完整
随着5G网络目前在全球各地的开通,5G毫米波在峰值速率上已经展现出了巨大优势。同时,工信部在..
移动互联
手机
智能设备
汽车科技
通信
IT
家电
办公打印
企业
滚动
相关新闻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声明
新科技网络【京ICP备18031908号-1
Copyright © 2020 Hnetn.com, All Right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科技网络
本站郑重声明:本站所载文章、数据仅供参考,使用前请核实,风险自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