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栾轶玫,中央电台网络发展部主任。
近日,明星陈坤推出了其微信公共号会员收费制,缴纳18元就可成为其微信的月度会员;而一次性缴纳168元则可成为年度会员。有圈内人士因此高呼:此举开启了微信粉丝的经济时代!并给陈坤算了一笔小帐,以100万粉丝为基准,只要陈坤有10%铁杆粉丝,就可轻松获得一年1680万收入。
除了一个微信号就能卖千万的好处之外,陈坤还可以“打包”这些花钱买了会员资格的粉丝,靠“振臂一挥,响着云集”来“挟百万粉丝” 以“令经纪公司”,从而使自己不再完全受制于它,获得先前从未有过的“自由”。这些微信会员“粉丝”就是其与经纪公司博弈的新筹码。
“手中有人,心中不慌”,这大概是明星卖微信号最关键的暗逻辑吧,何况这手中的“人”,还是自已交钱送上门来的。对于明星而言,通过粉丝会员可以获得博弈筹码,而年入几千万的会费,只不过是这场买卖的额外红利罢了。
此消息一出,引发热议。不少网友虽然对这种行为嗤之以鼻,但依旧认为陈坤的微信号能收到一笔不小的“入会费”,理由是“我们从来不缺脑残粉儿”。当晚的媒体发布也佐证了众人的推测。据说,陈坤的微信会员贩售当天就月入700万。这预示着网络营销的转型,将进入“用户体验“与”粉丝时代”。
上网搜索“粉丝”的定义,给出的答案是“粉丝”是中国常见的食品之一,往往又叫做粉条丝、冬粉。然而,粉丝在当下的中国语境中,更多不是被用做“传统食品”,而是“追随者”,且这一追随者队伍构成多元、成份复杂、价码各异。比如“僵尸粉”最便宜,几百块可以买一大把,“高仿真僵尸粉”则略贵些,可以自言自语,逼真地模仿真人“转发”“评论”;“ V粉”最贵,因为每个V粉后面,是一个真实的人,获得“V粉”不仅仅是一个网络营销的技术活儿。
除了微博微信这些虚拟平台上的“粉丝”外,在现实生活中,还存在一种“职业粉丝”,即通过粉丝这一身份以及行动获得报酬的真实人。初级“职粉”一个月收入2000元左右,只做现场举海报、呐喊等“体力活”;中级”职粉”则负责建立明星网页、博客等工作;更高级别的“职粉”则“高端、大气、上档次”,他们与经纪公司和明星走得较近,可以参与各种活动的举办,并向加入粉丝团的“新粉”征收会费。
粉丝经济,是消费时代的盲从经济。它源于虚无与鼓噪,它充满浅薄与浮华。正如学者克里斯?罗杰克所言:“名人和奇观填补了空虚,进而造就了娱乐崇拜,同时也导致了一种浅薄、浮华的商品文化的统治。因而,娱乐崇拜掩饰了文化瓦解。商品文化无法造就完整的文化,因为它在每件商品上都打上了转瞬即逝和完全可替代的烙印。”
粉丝是一个面目模糊的群体,是一个“盲从盲目”的行动团。他们能抢去路人手机发短信给电视节目表达对某位明星的支持;他们能不厌其烦地看N遍“粉丝电影”,勤奋地给自己明星的电影贡献票房,化“烂片”为大片。
尽管这是一个“盲从”的行动团,但它依然会在大雾散去、真实尽显时消失得无影无踪,弃彼奔此。
粉丝也是人,如果明星不能持续给他们带来新的东西,只靠“打包”靠“名气”来揽金,最终会审美疲劳遭抛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