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7-2 15:00:49
来源:东方网作者:韩祥瑞选稿:常晔
假借办理贷款,截取客户银行卡和身份证信息后,复制银行卡并通过音频软件分析出客户银行卡密码,隗某以先收取贷款利息为由骗取客户钱款,短短一个月,骗20余人共计7万余元。今日上午房山法院通报称,在近日庭审中,隗某称,自己通过客户拨打电话时按键的不同声音破译了信用卡密码。(7月1日《法制晚报》)
仅凭听取按键声音就破译了信用卡密码,这种只有在江苏台“最强大脑”节目中才出现的高智力“绝活儿”,如今竟沦为“犯罪高科技”,真是让人既惊讶又恐惧。
按道理说,听取按键声音破译密码这样的“高智能”“最强大脑”,完全有实力成为某一方面的佼佼者,比如科技奇才,或者破获各种按键犯罪的智能高手,进入精英人群,总之其发展前景无法估量。然而,这样的“最强大脑”如今竟沦为违法的“最蠢大脑”,实在令人遗憾。
盘点一下,我们身边的一些电信诈骗、网络诈骗等,虽然形形色色,有个体,有团伙,但也低低高高,有笨贼,有智盗。以有智商的“智盗”为例,可以说其中的很多犯罪都是高科技,比如使用木马病毒盗号、黑客网络攻击,即便是技术含量不高的电信诈骗,严格地说不是靠智商而是情商诈骗,专骗老年人的,也使用了一些电脑改号类的软件来冒充执法人员。
而参与此类“高科技诈骗犯罪”的人,大多是高智商的年轻人,其中不乏网络奇才,高校学霸,甚至社会精英。有真才实学甚至奇才怪学却不走创业的坦途正道,而是热衷于网络诈骗与犯罪,实在是一种没落,是一场悲剧。
“最强大脑”何以沦为“犯罪高科技”?至少有以下几方面的原因——
其一,就是他们的最强大脑没有合适的展现机会或平台,无法得到一些科技或者安全部门的赏识,获得一个令他们满意的岗位,或者毕业求职四处碰壁也说不定;其二,作为高消费人群,享乐主义的心态和奢靡生活的追求逼迫他们铤而走险,干起“来钱最快”的网络诈骗勾当;其三,是毫无道德良心和法制观念,也许一开始还有,但是在不断膨胀的高消费面前,网络诈骗成了犯罪饥渴;其四,每诈骗成功一起,就炫耀为实操的胜利,陶醉在畸形的诈骗快感中……
当然,他们中人或许有的被抓获,但是有些地方较轻的量刑,使之成为成本较低的犯罪,没有形成有效震慑,或许有些人迄今还没有被抓住,每天都处在成功挑战法律的快乐中。这样的人,毁灭幸福家庭,破坏和谐社会,已经良心灭绝,道德沦丧,法纪湮没,不抓不足以平民愤,对于罪大恶极者,甚至不杀不足以平民愤。
一个经受高校培育的人,没有成为有用之才,反而成为有害之才,让“最强大脑”沦为“犯罪高科技”,其成才或成长中疏于监管的每一个环节或链条,都很值得我们的教育、就业、法制等有关部门反思:到底哪一个裉节,我们失守了?
* 以上只是作者个人言论,不代表本网观点
上一篇稿件
"最强大脑"何以沦为"犯罪高科技" 2014年7月2日 15:00 来源:东方网
假借办理贷款,截取客户银行卡和身份证信息后,复制银行卡并通过音频软件分析出客户银行卡密码,隗某以先收取贷款利息为由骗取客户钱款,短短一个月,骗20余人共计7万余元。今日上午房山法院通报称,在近日庭审中,隗某称,自己通过客户拨打电话时按键的不同声音破译了信用卡密码。(7月1日《法制晚报》)
仅凭听取按键声音就破译了信用卡密码,这种只有在江苏台“最强大脑”节目中才出现的高智力“绝活儿”,如今竟沦为“犯罪高科技”,真是让人既惊讶又恐惧。
按道理说,听取按键声音破译密码这样的“高智能”“最强大脑”,完全有实力成为某一方面的佼佼者,比如科技奇才,或者破获各种按键犯罪的智能高手,进入精英人群,总之其发展前景无法估量。然而,这样的“最强大脑”如今竟沦为违法的“最蠢大脑”,实在令人遗憾。
盘点一下,我们身边的一些电信诈骗、网络诈骗等,虽然形形色色,有个体,有团伙,但也低低高高,有笨贼,有智盗。以有智商的“智盗”为例,可以说其中的很多犯罪都是高科技,比如使用木马病毒盗号、黑客网络攻击,即便是技术含量不高的电信诈骗,严格地说不是靠智商而是情商诈骗,专骗老年人的,也使用了一些电脑改号类的软件来冒充执法人员。
而参与此类“高科技诈骗犯罪”的人,大多是高智商的年轻人,其中不乏网络奇才,高校学霸,甚至社会精英。有真才实学甚至奇才怪学却不走创业的坦途正道,而是热衷于网络诈骗与犯罪,实在是一种没落,是一场悲剧。
“最强大脑”何以沦为“犯罪高科技”?至少有以下几方面的原因——
其一,就是他们的最强大脑没有合适的展现机会或平台,无法得到一些科技或者安全部门的赏识,获得一个令他们满意的岗位,或者毕业求职四处碰壁也说不定;其二,作为高消费人群,享乐主义的心态和奢靡生活的追求逼迫他们铤而走险,干起“来钱最快”的网络诈骗勾当;其三,是毫无道德良心和法制观念,也许一开始还有,但是在不断膨胀的高消费面前,网络诈骗成了犯罪饥渴;其四,每诈骗成功一起,就炫耀为实操的胜利,陶醉在畸形的诈骗快感中……
当然,他们中人或许有的被抓获,但是有些地方较轻的量刑,使之成为成本较低的犯罪,没有形成有效震慑,或许有些人迄今还没有被抓住,每天都处在成功挑战法律的快乐中。这样的人,毁灭幸福家庭,破坏和谐社会,已经良心灭绝,道德沦丧,法纪湮没,不抓不足以平民愤,对于罪大恶极者,甚至不杀不足以平民愤。
一个经受高校培育的人,没有成为有用之才,反而成为有害之才,让“最强大脑”沦为“犯罪高科技”,其成才或成长中疏于监管的每一个环节或链条,都很值得我们的教育、就业、法制等有关部门反思:到底哪一个裉节,我们失守了?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