晨报
社评
后台有个特殊指令,手机一旦落入他人手中,再次开机时会与特殊指令链接,里面的所有信息自动删除,手机瞬间成为“废品”。电影《007》中出现的这一幕,让很多人开始熟悉加密手机。记者获悉,因近期苹果手机频频曝出的信息 洞,上海不少机关公务员开始更换国产加密手机来规避信息泄露的风险。
(8月13日《新闻晨报》)
上海部分公务员改用国产加密手机的新闻一出,迅速成为舆论关注的焦点。多数人表示认可与支持,他们认为公职人员的手机很重要,应该注重信息保护,以免无意间泄露了“国家秘密”,给国家和人民带来不必要的损失。不过审视便可发现,整篇报道有很强的倾向性,并对加密手机的品牌与价格进行了公示,同时列举了该款手机的种种好处,却没有说这款手机有什么不好,显然,这样的报道有商业炒作的嫌疑。
不过,不管这指名道姓的加密手机是不是商业炒作,其都有可取之处,那就是传递出“安全无小事”的意识,给信息安全提了个醒。在信息化时代,每个人的信息都处于裸奔状态,这是很多人的现实感受。个人信息裸奔,是影响隐私的大事;公职人员信息的裸奔,则是一件很危险的事情。如果泄露的是国家政策、国家机密等信息,其可能带来的负面影响,无疑是不可估量的,在这样的境况下,保护每一个人的信息安全,的确是很有必要的。
一直以来,不管是崇洋媚外也好,还是手机质量过硬也罢,苹果手机的确是很多年轻人的首选。但今年7月18日,知名iOS黑客乔纳森·扎德尔斯基展示了如何通过一些此前并未公开的“后门程序”,攫取iPhone和iPad中短信、通讯录和照片等个人数据,震惊全世界。尽管苹果之后进行了申明,称三个后门是用于iOS的诊断功能,帮助企业IT部门、开发者和AppleCare检测故障。但公众还是有所担忧:既然这些人可以“合法”获取用户的短信、通讯录和照片,谁能担保非法之徒不能“非法”获取呢?
在这样的境况下,“加密手机”的推出,显然是一种必然,只是,哪一款手机更能确保公众的信息安全,却不是靠吹捧与炒作的,而需要科学的验证与评估。对没有掌握商业秘密与国家机密的人来说,手机的不安全可能会造成隐私危机,给工作与生活带来困扰;而对于握有商业秘密和国家机密的人而言,手机的不安全,则很可能给整个社会带来负面影响。就此来说,信息安全无小事的意识,应该成为公众的一种信仰。
自然,要确保公众的手机安全,技术的防范是必须的,也是最起码的底线,但与此同时,法律的制裁也不能缺位。毕竟,没有完美的系统,只有完美的监管,对泄露信息者的惩戒与问责也是一种倒逼的力量,同样不容忽视。我们更加期待的是,不只是加密手机能确保“信息安全”,我们用的每一款手机,都能尽可能地保障公众的信息安全,也希望这样的梦想能早日照进现实。
重庆晨报评论员 龙敏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