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利”的语义并轨
过去只要公务员抱怨工资低,就有很多人站出来表达异议,反对者认为,公务员的收入结构中工资只是一部分,更多收入是以福利形式发放的。这样的反驳向来很有力度,目前公务员群体的确享受着一定的福利,工资虽来自财政拨款,但其他津贴则是按照部门经济状况来发放,这也导致公务员群体内部的贫富差距。不少抱怨收入低的公务员备感委屈,不过,在目前的情况下,他们的要求很难得到民众支持。
最近出现的一个新变化是,不少公务员反映福利因反腐而缩水,这其中不仅有清水衙门,过去那些经济状况相对好的部门的公务员也开始表达不满。有一篇评论文章中说,这并非中央反腐的本意,并主张过去应得的福利应该保留。这的确反映了当前的突出问题,也获得了不少人的支持,问题在于“应得”二字,何为应得,哪些福利是正当的,舆论最近围绕这个问题展开了讨论。
有文章梳理了那些不能拿掉的职工正常福利,在微信上传播颇广。其主要依据是财政部2009年下发的《关于企业加强职工福利费财务管理的通知》,其中提到节日补助、交通、车改、异地安家费等福利名目,有一个数据值得注意,“企业提供福利费一般不超工资总额14%”。客观地说,这样的比例并不高,问题在于,现实中很多政府部门的福利超过了这一数字,过去从中央到地方的“审计风暴”都揭示了这样的问题,可以说,应得的福利在规定和实施层面出现了较大落差。
在过去很长一段时间,政府部门的“福利”二字囊括了太多内容,无论合规还是不合规都被冠以“福利”。当公务人员对福利提出要求时,一个值得辨析的问题是,到底是要恢复过去那种有着腐败意味的福利,还是仅是应得的福利?
各方对福利的不同理解导致了主张的差异。其实,回顾历史就可以看出,新中国成立后的福利体系本身就存在差别化的特征,在城市和政府部门,福利可谓名副其实,而在农村,福利其实仅仅停留在社会救济。公务人员今天对福利缩水有不适感,除了因为当前的反腐风暴这一特殊背景,还因为福利制度惯性的影响,使长期浸润其中的人不自觉地迷恋过去的体制温室。现实情况是,即便没有反腐,过去由单位创造的小社会也一去不复返,所谓的福利,再也不像过去那样光鲜亮丽,让人想入非非。
今天媒体呼吁应得的福利应有所保障,在受到肯定的同时,民间纷纷科普,提示何为应得的福利,至此为止,民间的福利与体制内的福利起码在语义上完成了并轨。往后即便提出福利主张,讨论也应该建立在这种共识的基础之上。(何小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