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外网9月27日的据英国金融时报报道,中国电商巨头阿里巴巴上市之后,内部人手一件的T恤正面标语写道“梦想还是要有的”,反面是“万一实现了呢”。据说马云也是穿着了类似T恤开启了阿里美国上市之旅,他就是那个“实现了”的“万一”,随着阿里巴巴完成历史上最大首次公开发行(IPO),融资规模达到250亿美元,上市当天股价上涨逾三分之一。
马云,阿里巴巴的董事会主席,成为最新一任中国首富,此时此刻中国梦和美国梦似乎合二为一,一个普通甚至被渲染得过于普通的英语老师在科技时代的逆袭故事,堪称中国合伙人的现实版,满满正能量,的确适合传播。
马云的成功是小概率,但并非偶然,有三大原因。
首先是中国的崛起,体量决定了规模,而规模最终决定商业。阿里巴巴之前的IPO纪录保持者其实也是来自中国,这带来了极大财富想象空间。胡润财富排行榜当家人胡润对此也表示难以想象,“中国1000多位上榜企业家的财富总和都超过了西班牙或韩国整个国家的GDP。十年前中国只有1个百亿富豪,今天都有176个了,其中6个都是上千亿的。”
马云在香港路演期间,曾表示阿里巴巴不是一家来自中国的互联网企业,“而是恰巧生在这里”。事实上,人很难超越自己的时代,大时代前,无论顺势还是逆势,幸运还是背时,其实个人很多努力都只是布朗运动。如果没有中国的广袤市场以及中国经济崛起的大背景,很难想象在别处能够有相同的机遇。阿里上市之后,长江商学院教授陈龙无不抒情地记录昔日同事好友后来加入阿里的曾鸣,多年前一次喝酒席间,曾说“我现在在想一个问题,是做中国最好的教授,还是去企业里做一番大事业”。这席话让当时还在美国兢兢业业追求终身教职的陈龙“雷倒”,如今陈龙感叹这就是时代的机遇,“因为在美国既不可能做全美最好的教授,也不可能去企业里做一番大事业”。
阿里巴巴之前IPO记录保持者是中国农业银行,从国有企业到民间企业的IPO桂冠接棒,分别映射了“中国奇迹”的两副面孔:一方面是国有资本重组兴起,昔日不被待见的中国银行业如今体量已经进入世界前列,另一方面则是民间资本在管制最少的领域勃然兴起,正如互联网领域中的阿里巴巴。
其次,新技术的各样革新给予后发国家弯道超车的可能。阿里巴巴打败Ebay正是后进者的一次赶超。中国互联网受益于广大国内人群以及国外竞争对手的备受束缚,加上后发优势与自我创新,终于超越房地产行业,为本土富豪成长提供了空间。根据胡润中国百富榜,涉足互联网的富豪在该榜前十名中已有五席,占据半壁江山,去年上榜的6位房地产大亨中,4位已经不再出现。
最后,马云本人的特质,自然也权重不轻。网间流行的各类真假励志段子背后,不难看到马云的坚持,就像他自己对创业艰辛的解读与自况,“创业其实是很艰辛的。我一方面鼓励大家创业,另一方面我想告诉大家一个很现实的问题:100个人创业,95个人死掉,你连声音都没听见,你根本不知道这95个人存在过。还有4个人,你是看着他们死的。剩下这1个人,这个人很勤奋但未必是最勤奋的,这个人很努力很聪明,但未必是最聪明的。有很多的机缘、有很多的因素使得他成功。”
梦一样的IPO,正如马云已经让国人耳熟能详的创业史,而他对于中国商业生态的改变,典型体现为阿里巴巴上市时延请的八位敲钟人:奥运冠军兼淘宝店主劳丽诗、阿里巴巴90后客服黄碧姬、淘宝模特兼自闭症儿童教师何宁宁、农民店主王志强、海归创业者王淑娟、拥有“淘宝博物馆”的十年用户乔丽、为贫困地区建立图书馆的快递员窦立国、将加州车厘子卖到中国的农场主Peter Verbrugg。
这一精心选择的阿里用户群像,除了展示公司形象,更展示了电子商务如何改变了日常中国人的生活,从衣食住行到身份存在。市场在网络上以最直观的方式展示,无数不认识的人彼此进行陌生人的合作,而无数闲置的劳动力及其创造力被激发,无数被禁锢在中国“单位”之中的个体获得新的身份:“网店店主”。这不仅是经济上的解放,也是社会组织上的解放,原本灰色的人群行走在阳光之下,实质上是推动中国向法无禁止便可行的正常社会转型的一大步,给予人人创业的想象空间,背后影响超出表面想象,正如中国总理李克强在一次座谈会中对马云所言:“坦率的讲,马云同志,你的那些公司,要是按照规定实际上都不合法,就到你网站注册一下就成公司了?现在合法了,我们已经规定了,取消门槛了。”
然而,金钱不能买到一切,成为首富并不能意味着人人都喜欢,即使阿里巴巴确实在极大地改善中国商业生态,甚至是社会生态。马云登顶首富之后,表示对此一点感觉都没有,甚至连小区首富都不愿做,他最快乐的日子是一个月拿90块人民币的时候。他还回忆起14年与太太的一次对话,他问太太:“你希望你老公成为一个有钱的富豪,还是成为一个受尊重的企业人?”对方回答:“希望你受人尊重”。在这里,我不怀疑马云表态的真诚,也不得不佩服马云的远见,在中国,受人尊重和成为富豪确实不是一件事情,成功并不总能自证。
更大的权力与名声,其实也意味着更大的担当甚至忍耐。万众关注之中,自然不乏争议。商业模式前景、盈利空间上限甚至上市之后管理风险等等话题,已经有很多提到,FT中文网也有专题讨论。笔者倒是认为,阿里的商业模式会随着环境而进化,而“马云现象”的耐人寻味之处其实在商业之外,例如马云在海外收获至高殊荣之际,国内评价尤其是部分精英阶层的评价则并不一致,至少在社交媒体以及私下场合。
马云是2013年FT的年度人物,FT相关人物报道中表示“除了中国政府以外,马云似乎愿意与几乎所有人公开作对”。作为商人,马云的工作足够优秀,而他的工作事实上也促进了大多数的人福利,但是要人人喜欢似乎还有距离。无不吊诡的是,随着淘宝等电商日益改变中国大众生活之际,对于马云的评价却矛盾起来。我的个人感触是,舆论风向在近年、尤其是2011年之后开始出现分化,支付宝事件、李一事件、猎鹿门、移民传言等等自不待言,即使上市成功登顶之日,一众喜庆之中也不乏质疑之声。
个中原因也少不了中国特色,一个原因可能是文化的冲突,互联网本身有去中心趋势,而目前商业模式多是得屌丝者得天下,中国互联网公司不少有着毛氏管理风格,这种风格其实与精英文化有着内在冲突,而高调的理想主义宣言与极度的现实主义举措之间的反差,往往也令旁观者心生警惕。另一个原因不那么明显却也很重要,这涉及价值观,尤其涉及敏感的政商言论。马云一贯是以生意人形象出现,号召“和政府谈恋爱而不是结婚”,同时多次表示用户第一,这其实已经足够聪明,但是这种两边讨好的模式能持续多久呢?比较有代表性的是马云对25年前那次政治事件的表态,虽然事后阿里巴巴与当事媒体对于录音各有不同认定与表述,但对部分已经认定马云表态有所指的文化精英而言,其实对那次事件采用理性式的态度已经构成某种冒犯。中国政商关系以往总以暧昧态度隐而不见,如今则开始有摆上台面的趋势,很多分歧性的话题重新成为立场考量的标准,比如企业家该不该谈政治等一类话题今后可能会反复出现。
套用中国互联网一句流行语,毛主席说不以婚姻为目的的恋爱就是耍流氓,而马主席的策略可能也会面临挑战,这其实映射当下中国舆论的分歧。反观西方民主社会,企业家也会避免讨论争议性话题,避免冒犯任何一方公众,这也许出于组织生存考虑,例如苏格兰公投,从各大企业在政府督促之后才逐渐表态便可见一斑。耐人寻味的是,一方面不少人认为中国舆论环境缺乏基本共识、盲目膜拜成功,另一方面公众对企业家等公众人物的评价标准其实并不低,越高的知名度,便意味着大众期待更高,要求更严。更进一步,正是因转型路口价值观存在分歧,尤其在“上层寡头化下层民粹化”趋势加剧的背景之下,各个阶层的割裂,使得不同阵营都在寻求代言人,争取话语权,对于明确的立场表态的需求也会急剧。
回头来看,阿里的成功对于思想界也是一次颠覆。近期中国国内一位杂志主编在做阿里 面报道之时,就对思想界与企业界的隔阂做了如下的表示:“我们希望讨论阿里模式,但在采访了众多学者、专家后,真的感觉思想界的认识远远落后于在中国特色市场中摸爬滚打出来的企业。现在是急需思想界跟上的时代”。事实上,企业界对于自身的成长也颇多困惑,任何一个行业成为一个超级巨大的商业生态之后,也就有了自己的生命和路径,这对于管理者、研究者、投资者、监管者、甚至使用者都是空前的遭遇,可借用的组织资源、思想资源非常稀缺,系统分分钟在进化,人人都得学习。
当中国经济不再保八,甚至年度GDP7.5也不是目标之后,规模不再是中国目标,转型社会的价值取向也必然走向多元,中国企业家在社会转型之中的作用也日趋重大,此时重建最小共识意义重大。对于阿里巴巴之类的公司,大并不总意味着美,上市只是开始,挑战还在后面。对于马云本人,社会各界也应该让他继续做好他的生意,这是他服务大众的最佳方式——让马云只作马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