并不是所有的营收都是一回事。Groupon以及这家公司对业务模式的大调整就是个绝佳的例子。
在说起Groupon的时候,人们大多会想到它的“第三方”业务。它在这种优惠券业务中发挥了一个中介的作用。来自这部分业务的营收是按照净营收统计的,这意味着要扣减掉向大型入驻商户支付的采购费用(税金与预计返款也被刨除在外)。
可以想象,这种业务的利润率会非常高。在过去几年中,其毛利率平均超过85%!
从这张图表可以看出该业务在连续12个月内的表现。
可以看到,该业务的利润率一直很稳定。但是营收,却从高点的19.5亿美元降至最近的16.3亿美元。
另一方面则是Groupon的“直营”业务:
上图是Groupon的“商品”业务。它更贴近传统的网络折扣商。这与电商Overstock.com类似——这类公司采购商品,进行仓储,要和返款打交道。
从这张图中可以看出,该业务不光发挥了自己的作用。在仅仅三年的时间里,这部分业务的营收就从0增长至14亿美元,不仅仅是弥补了“第三方”业务营收的下滑。
如果观察直营业务的利润率就会发现问题。虽然这部分业务的利润率在过去一年半中一直缓慢增长,但还是低于10%!再提醒一次,我们这里所说的是毛利率(也就是尚未扣除营销与一般管理性费用的利润率)。
为什么要对业务做这么大的调整呢?可以看一下这两项业务的综合情况。
从积极的角度看,这家公司在过去四个季度中实现了营收增长,平均增长率为24%。但是,由于转向了那些正在产生营收的业务,公司同期的毛利润仅上涨了不到4%。更糟的是,在扣除运营费用后,公司从盈利4950万美元转为亏损2000万美元。
那么为什么Groupon要牺牲利润换营收呢?
我认为,这间公司是处在一种进退两难的尴尬境地中。在我看来,他们认为“第三方”优惠券业务的发展并不大。拓展这种非常关注本地交易的业务,并不能产生多少协同效应。
在上市之前,投资者非常喜欢这家公司的增长速度。你可以在谷歌上搜索一下有多少篇文章是关于“Groupon是历史上增长最快的公司”这个主题的。但在S1文件提交之后,就出现了关于“庞氏骗局”业务模式的质疑。
Groupon的传统业务,即第三方业务,从来就没有挣过钱。它之所以能以指数方式扩张,全靠从消费者那里拿钱,然后等30到60天后再支付给商户。只要公司还在增长,这种模式就没有问题。但当增长停滞,接着反转,骗局就支撑不下去了——和庞氏骗局没有什么两样。
这家公司可以做些什么?一个选择是放慢增长的速度,尝试将第三方业务转为一种可盈利的业务——虽然会有阵痛。
但它决定不这样做。我觉得他们是不能忍受从“一家历史上增长最快的公司”变成一家营收下滑的公司。当然,这个办法也可能不会奏效。因为用来维持庞氏骗局的资本可能会反噬公司,导致严重亏损(至少是暂时严重亏损)。
问题在于这个办法是不是真的好一些。该公司靠“直营”业务造出营收的办法,确实可以让他们维持双位数的总营收增长,但利润率、利润、现金流以及真正重要的东西又如何呢?
我个人认为,Groupon最好试一试改良优惠券业务,而不是去和Overstock.com这些公司搏命。
本文发表在雅虎财经,作者是纽约州注册投资顾问、LPS金融公司的首席投资官阿伦·平森(Aron Pinson)。(亚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