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上海市政协委员张怀琼呼吁减少网络语言污染,加强对汉语的保护,称有的网络语言粗俗猥琐,绝不能当做文化的进步,如“屌丝、装逼、逼格”等。这些“出镜率”高的词本就是网友创造,张怀琼的话音刚落,就遭到了网友们一边倒的“讨伐”。
在现今几乎人手一部手机的时代,网络语言具有了前所未有的强大传播能力,各种网络语言纷至沓来,让人目不暇接。在这些网络词汇中,有一些形象生动让人眼前一亮的,也不可避免地会出现一些生搬硬造甚至让人反感的字眼。只不过在网络文化的强势裹挟下,在朋友圈的耳濡目染下,很多人还没来得及“抵抗”,还没弄清楚是啥意思,就被淹没在滚滚网流之中了。张怀琼的话虽然在网友看来“不中听”,但也说出了某些事实。
语言文字的使用是有规范的,我们国家也有通用语言文字法,电视报纸杂志等媒体理应自觉遵守。一些“格调不高”的流行语如果仅仅是在网上的小圈子里流传是没有问题的,然而现在的情况是,一些严肃的传播机构也在竞相使用网络粗俗用语,以此作为“接地气”的体现。试想,如果书本中、报章中满眼都是网络流行语,其实也是另一种贫乏和无趣,况且一些词的确不雅,不适合在特定场合使用。比如,在一些中小学,网络语言的侵扰其实已经造成了某种混乱。与网络语言信手拈来的情况相反,一些学生对传统语言和文化的了解并不多,写出的文字不仅缺少规范,也令人费解。如果任由粗俗语言发展传播,对整个社会文化也是一种潜在的伤害。
每个人其实都是语言文字的使用者,也是传播者,现今粗俗网络语言的流行并非毫无缘由,某些词语的产生也与当下社会环境紧密相连。如果哪一天环境发生变化了,这些所谓的新词也可能会销声匿迹。正像有些网友所说,使用网络语言只是觉得它有趣,“玩玩”。然而,现实情况是,很多人还没弄清楚怎么回事,就跟在网络语言屁股后面跑。
语言的粗鄙化也反衬出生活的粗鄙化。在纸质阅读“稀缺”的今天,粗俗的网络语言大行其道也是难以避免的。现在很多人起床的第一件事就是摸手机,一天大部分时间都沉浸在网络中,不受粗俗语言影响的确有困难。因此,要改变网络语言粗鄙化的现状,不仅需要行政部门加强对相关传播机构的约束,也需要每一个人自觉提高文化素养和审美水准、克制对网络的依赖,只有这样,我们的语言才能“清新”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