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众筹网站Kickstarter在美国横空出世,在这个平台上,创业者将自己的好点子发给网站,经网站审核后发布,网友自愿给予资金支持,回报则是相应的产品或服务。众筹网站从成功项目中抽取一定比例的资金作为报酬。
众筹模式引起了国内互联网圈的注意,迅速被国内创业者复制,追梦网、点名时间、众筹网等一大批网站先后涌现,也吸引了很多人的关注。众筹虽然成为创新创意玩家展示梦想、吸引投资的舞台,但由于水土不服,众筹在国内面临着种种难题,演变成“中国式”众筹乱局。
在笔者看来,“中国式”众筹存在着以下三大乱象:
门槛低、格调低、分类杂:
国内尚且还算成熟的众筹平台众筹网目前有8个分类,分别是科技、公益、出版、娱乐、艺术、农业、商铺和其他,虽然这个分类并无太多指摘之处,但一旦进入“其他”和“商铺”便会发现“海鲜排挡”、“地产合伙人”、“读书会”、“冰激凌店”之类的项目也存在,堪称包罗万象、眼花缭乱,让人心生疑问:“中国式”众筹的门槛就如此之低?
相对规范成熟的众筹网如此,其他众筹平台更是不堪,透过热热闹闹的表象之后,跑偏度相当高。沦落为所谓的“伪众筹”——将早已实现生产的产品再包装,打着众筹的噱头推销产品。既然用了“伪”字,那么事情的性质就发生了质的变化,因为“伪”距离“骗”已经只有一步之遥了。
不透明、不正规、举证难
前不久闹得沸沸扬扬的西少爷内讧让如何保持众筹项目的透明度成为业界关注的焦点。西少爷股权式众筹中存在着决策权、信息权不对称的问题,最终导致了创始人之间的分崩离析。西少爷集齐资金后执行力差,资金使用不透明,公司财务报表甚至连联合创始人都没看到过,分红更是没有人。而维权时举证困难,甚至无法约束发起者的行为,最终使得孟兵赖账,只留下一阵叹息。
监管弱、信用低、风险大:
监管分为法律监管和平台监管。目前国内平台监管基本无法实施。众筹网和京东众筹虽然均有《服务协议》但前者只是在《众筹规则》中提了一句“没有达到目标的项目,支持款项将全额退回给所有支持者”,并未给出具体的退回机制说明。而京东众筹的做法则是截留30%的众筹款来作为确保项目成功并保证支持者获得回报的保证金,同时还推出了所谓的“筹客保障计划”,但由于缺乏法律保证,项目失败之后依旧难以避免“扯皮”的现象。
零壹财经出版的《2014众筹服务行业白皮书》指出,目前国内商品众筹、股权众筹方面缺乏法律规范。“中国式”众筹存在的种种如此难题,政策法规不完善以及信用体系不完善属于乱象之一,实际上也算是众筹乱象的根源。目前国内对众筹监管态度可以基本提炼成三点:
1、杜绝非法集资。众筹属于公开向不特定人群公开募集资金,很容易涉嫌非法集资。
2、公司吸纳股东不能违反公司法。公司法规定,非上市公司的股东人数不能超过200人。这限制了众筹的股东上限。国内众筹发起人、美微传媒CEO朱江的第一次股权众筹,就是因为股东超过1000人,而被证监会叫停了。
3、在募集资金的过程中,不能违反证券法。向不特定对象发行证券的、向特定对象发行证券累计超过200人的,都算是公开发行证券,而公开发行证券则必须通过证监会或国务院授权的部门核准。这一规定天然限定了众筹规模,使得项目发展有限。
中美两国国情、政策的不同给众筹这一新兴事物造成了不同的命运:2013年,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SEC)对众筹融资拟建了JOBS法案,这标志着众筹融资在美国的合法化。而在国内,相关法律法规不完善之下,众筹作为一种创业的捷径,必然会有其生存之道。国内几大众筹平台正迎来了一些“中国式”进化:
1、打破佣金生存模式
众筹鼻祖Kickstarter在纽约上线之处在激励创新性、创造性、创意性的活动的同时,通过网络平台面对公众募集小额资金,以此形成自己的盈利模式。
以智能硬件为主的国内学习中“点名时间”正在打破最初的这种正在丰富自身盈利模式,打破“项目发起――个体支持”这种简单的二元结构,把VC、媒体、渠道、设计和技术等各种资源调动起来,引入更多第三方的力量,进而演化成为一个资源整合的平台,在不同类型的项目上建立起衍生价值,比如某些项目未来权益方面的分成,实现“钱不赚在项目上,赚在项目外”。
2、打造全金融体系服务
众筹网和“点名时间”一样,在经历最初的二元结构后,背靠先锋金融这个背景深厚的传统金融机构,结合自身优势打造全金融体系服务。众筹网被设计为网信金融整个互联网金融服务对接早期创业团队的第一入口,选择通过打造明星项目来为自己的品牌背书,扩大影响力和信誉,达到迅速教育市场的目的。
3、与微商和大平台结合
最近娱乐圈女星李丹妮下海做果饮,通过京东众筹的方式来众筹微商,最终筹得上亿资本。这种跨界整合营销的战略布局显得较具前瞻性:电商具有巨大的流量,才能有足够的销售。微商有足够的销售能力,但却散落各处,无法找到比较完整的团队。整合互联网、电商、微商多个渠道的特点,这种综合的营销方式虽然不知结果如何,但从以往的众筹“资本”变成“众筹微商”显得极具创意。
总结:
“由于不同的定位、背景和公司基因,众筹在中国走向了不同的道路。”值得注意的是,众筹玩家选择的进化之路有一个方向是一致的:摒弃佣金的掮客模式——因为创业者的钱不好赚。
但不管是打破佣金生存模式、打造全金融体系服务还是与微商和大平台结合,众筹在国内依旧面临着“中国式”的困局。法律法规、信用体系的不完善终究是“中国式”众筹之痛。
希望众筹平台提供者、项目发起者、资金支持者以及相关的监管机构都能够看到这一点,把众筹最为本真的特质归还与它,让它在中国这片有着巨大潜力的土壤上发挥出应有的作用,为那些最需要资金的创意项目“雪中送炭”。
----------爱我别走----------
新媒体砖家:资深媒体人、香港星空卫视记者。隐居不安寂寞,出仕又嫌烦琐,为儒不读圣贤,信佛六根不净,修真不忘好色……写文章纯属兴趣使然,无门无派无节奏,拒绝拉帮结伙。
欢迎扫描关注我的微信公众号:科技也疯狂(techfeng)。如果您觉得本文不错,欢迎转发分享到您的朋友圈。
注意:转载请务必注明作者姓名,保留作者个人微信公众号,相信我不会问你要稿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