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沈玎和李洪绸碰面的话,或许真的会为微电影未来的发展路径发生争吵。因为这两个好不容易从网络视频草根中打拼出的“文化人”所走的路径如此不同,前者创立的南辕映画靠着网络广告和宣传片需求的爆发,实现了跨越式的发展,这个6人团队在去年创造了超200万的营业收入;而后者开设的优优影视凭着一系列小有名气的网络剧赚足眼球,在实现收入倍增的同时,李洪绸更“登堂入室”,签约新公司,将真正指导投资超千万的大电影。
抑或,两人会成为好朋友。因为无论是沈玎还是李洪绸,这一众网络视频草根创业者的成功,都毫无疑问拜托了这个“淘宝时代”的“点化”。真正成为这群草根文化班子输血者的不再是衣冠楚楚的500强大公司,而是一群出手阔绰的“淘宝大户”;真正成为这些网络视频重度消费者的也不再是以往的“沙发土豆”,而是热衷网络生活的都市白领。
换言之,草根的产品需求催生了一群草根的内容提供商,而这个庞大市场的吸金效应才刚刚开始展现。
南方日报记者 钟啸 实习生 钟宜珊
“淘宝时代”颠覆市场
网店生意激活视频草根
“写书的时候我就想做电影,这是一种梦想。”开口必谈理想仿佛是所有草根故事的开端,这次的主角是李洪绸。2008年,这位还在读大二的同学烧光了几部书的版税喂养着自己的短片创作。在当年10月,他自编自导的《大学生同居的事儿》(以下简称“《同居》”)登陆网络,才让更多人都把他看成是一个网络导演。
“回头看看,那时候的片相当粗糙。”回忆起青涩岁月,李洪绸印象颇深,“什么都得省着来,没什么投入。我们租了个房子,大家就过来帮忙拍,除了一套2万多元的拍摄器材是自己买的,其他都是凑合着,最搞笑是话筒,就是用竹竿儿挑着的。”
然而,正是这一次的经历让他看到了这个市场的悸动,这在后来证明比什么都重要。“我们当时把联系电话放在了片头和片尾部分,算是招商吧,没想到第二集和第三集的时候就有人来投广告了。”作为团队制片的李洪绸也见证了这次初步的“商业化”之路,然而“一大拨”淘宝档主的涌来还是令人喜出望外,“卖手机的,卖衣服都来投了,手法也很简单粗暴,就是在片头片尾加广告,但就这样拼出了一集几千块的广告额。”正是这一波零零碎碎的小广告帮助了整个团队熬过了最困难的2008年。
凭借着单集点击百万,全季总点击过千万的表现,《同居》在2009年赢得了重庆电视台接近百万的投资,这部片子也蜕变成了一步长达70集的电视栏目剧。
就在李洪绸迎来转机的2009年,沈玎的梦想也开始起步,“南辕映画工作室成立在2009年,大家都想改变中国本土影视以北派文化为主导的现状,‘南辕’即要强调‘南方’的立场,拍摄一系列视角新锐、直面现实的影视作品。”他和三个核心成员就这样背着如此“滂沱”的梦想拉起了工作室。
“后来一个很偶然的机会,朋友介绍了几个做小企业的朋友过来请我们帮忙拍微电影,随后陆陆续续就有新的项目进来。大家一想,既然这样,就不如做成生意,既能赚钱,也可以更好地补贴我们的电影。”而沈玎和记者提到的金主中也出现了不少淘宝店的名字,在网上卖东西的付钱拍片子给网上买东西的人看,这在供职媒体的沈玎看来,毫无疑问就是一个完整的生态闭环。
“这不是个别现象,网店的顾客来自于网民,他们自然是在网络上投放广告的效果更好,而网络不同于传统媒体的属性也要求有人能为他们做更个性化的产品,这是一个趋势。”沈玎认为,相比于更趋工业化的传统媒体广告市场,个性化十足的网络视频市场更需要创意十足而价廉物美的产品,“你是开网店的,你当然会优先选择在网络上寻找制作公司,而不是去找大型广告公司,因为他们更了解你。”
沈玎就举了一个例子,他在为一家名为“爱定客”的鞋类订做网店做广告时,就一次性为他们拍摄了3集轻松搞笑风的片子,但只收了1万多块钱。在沈玎看来,虽然这些生意看起来太过微小,但却预示着未来需求的旺盛,这足以撑起一个市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