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于这类车A irw heel特殊的操作属性,其线下销量要高于线上,最高时曾相差十倍,这种差距正在缩小,他希望线上线下的比例达到1:3的理想状态。但线下店的引领、展示作用不容忽视。同时,依靠线下经销商的力量,也让爱尔威节省了不少的推广成本。据了解,目前,爱尔威有200多家线下店,大都布局在一二线城市。
围绕智能出行,爱尔威还计划做一系列产品,比如双轮的电动车和电动载人飞行器。左国刚说:“30%的技术都是可以直接嫁接的,难度并不大,关键还是在于市场的教育和培育。”
目前,爱尔威接受了合力投资的投资,跟投公司包括永久自行车的母公司中路股份和常州本地的龙城英才,爱尔威以此希望能够在出口以及政策上受益。
[风言风语]
点评人:戈壁创投合伙人 徐晨
产品迭代难
对于自平衡车,我个人的感觉更多是一种概念性大于功能性的产品,有点类似于滑板之类,所以产品定位的客户群体应该是追求新潮的人群。这个人群在现在还是处于快速成长的阶段,所以还是会有一定量的用户购买。
但是我看公司的主要卖点还是在于价格,从这个角度来看并不是一个在长期会有利于公司的举措。看一下自行车市场就知道,当我们将自行车更多地看作为一种时尚用品而非交通工具时,那些中低价位的品牌在这个区间是没有太多市场份额的。所以下一步品牌的价值在哪里,是一个值得商榷的问题。
还有一点,现在很多此类产品打的是健康概念,比如各类手环,但是由于该车是电动的,所以起不到健身的作用,从产品市场潮流来说,会相对比较单一。大的感觉,这是一款可以赚钱的产品,但是应该不会成为大众类产品,而产品的迭代是这类产品的最大挑战。
点评人:合力资本合伙人 李论
挖掘粉丝文化
国内硬件创业失败的案例,近年来枚不胜举。究其原因,首先是没有解决生产的能力,就盲目地攻占渠道和营销能力。这样如果产品不好就容易跳票。爱尔威属于极客团队,对于产品以及供应链的把控是他们最大的优势。
在渠道和推广上,爱尔威利用全国200个代理商,以这些代理商的实力节省了花钱砸流量的模式。目前,对于爱尔威来说,最重要的是,怎么把产品做成品牌,形成一个固定的粉丝群。其实线下渠道是一个非常有意义的探索。
线下的经销商,可以是类似“爱尔威骑客站”而不单单是个经销店。这种85后年轻人聚居的族群文化,站里面提供的是车的售后以及车文化等,相应的这种体系下的经销商、代理商,应该是“经销商2.0/3.0”版本,它的主营业务将不再只是销售独轮车,而是吸引、聚合、服务一个潮人集群。
采写:南都记者 鲁浩
南都插画:宋小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