嘀嘀的官方数据透露,1月10日至2月9日,嘀嘀打车中平均日微信支付订单数为70万单,总微信支付订单约为2100万单,补贴总额达4亿元。活动期间,嘀嘀打车用户突破4000万,较活动前增长了一倍;日均订单为183万单,2月7日节后第一天达到峰值262万单,微信支付订单峰值过200 万单。
2月8日,快的发布的数据显示,截止到当时,日均订单量已达128万,单日最高订单量突破162万 ,其中使用支付宝钱包付车费的日订单数最高突破60万。
后补贴时代迎来监管
在两家打车软件高额补贴迅速引爆市场的同时,也产生了诸多问题,比如:
出租车司机开始挑活儿,原本是提高打车效率的打车软件导致空车拒载的现象愈演愈烈;
一些乘客手机网络差或忘记支付密码;
打车软件后台系统处理不了爆炸式增长的用户需求信息,导致打车软件经常显示支付不成功;
一些司机为了奖励在驾驶途中不断抢单,行车安全无法保障,甚至违背了行驶途中不能打电话的交通法规。
目前,双方已经主动进行补贴降温。嘀嘀从3月初连续4次进行调整随机减免的数额,从最高减20元降至3月18日立减5元。快的从3月22日零点起做出调整,北京、上海、杭州等城市保持每单立减5元、每天2单不变。其他城市的补贴金额调整为每单立减3元,每天2单。
降低补贴也削减了用户在打车软件上的热情,但无伤大局,有司机和乘客明确表示,在补贴软件降到5元以下后,吸引力已经不大,使用打车软件打车的次数会减少,但是仍会使用打车软件。
打车软件兴起之初,交通部门曾有政策上的干预,致使部分打车软件偃旗息鼓,最近,又有新的监管声音响起。
3月28日,交通运输部召开2014年度第二次例行新闻发布会,交通运输部政策研究室副主任李扬在发布会上表示,出租车电召服务中,当前有些企业对使用手机打车软件的乘客和司机都给予了物质奖励,这个可能会对市场的公平性产生影响。
此前,两会期间,交通运输部党组书记、部长杨传堂表示,交通运输部将会同有关部门加快研究制定规范手机召车软件发展的指导性意见,制定出租车电召服务规范化技术标准,支持和引导地级以上的城市建立出租车服务管理的信息系统。
这也意味着,交通部门要出手平抑打车软件造成的不公平了,这对两家打车软件公司未必是一件坏事,但却给背后的腾讯和阿里带来了新问题:
当打车软件补贴大赛暂告一个段落后,还有哪些业务可以使用类似的活动快速扩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