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ccic已成功帮助30多家企业顺利迁移到windows azure上,虽然每个项目规模迥异,但中国团队所提供的支持却始终如一。
智勤兼俱 履行云服务高可用承诺
microsoft azure之所以能在外将云计算的弹性和强大展示的淋漓尽致,和参与全球开发、协助中国本地化开发的研发集团不无关系。作为云存储的全球研发主力,中国团队在数据高可用性贡献良多。
在开发microsoft azure存储部分核心模块时,不同于以往假定底层存储设备绝对可靠,微软先假设任何硬件和软件,都会出故障,而且是不可能预测的。所有服务都必须自生成、自恢复。而且在任何的时候,所有我们可以想到的故障,必须要建立文档,而且要不断的测试,没有一个单一的故障点。为了确保数据的极高安全性,我们还将每份数据保存在两个异地数据,总共6个备份,可最大限度保障数据安全,以应对突发灾难。
另一方面,microsoft azure是国内首个做出99.95% sla承诺的公有云,为达到这一高标准,中国工程师们与美国团队轮流支持存储模块的sla,第一时间处理系统警示。通过一段时间的摸索,中国工程师独创了日志检索自动化,避免重复工作,将以往数十分钟的人工检索,缩短为两、三分钟内定位问题根源。在此基础上,他们还开发了存储服务故障调查自动化功能,并集成到microsoft azure存储的警示系统,在提升可用性、稳定性和性能的同时,还降低了人力成本。
正是凭借对产品的深刻理解,中国团队也常受邀解答潜在客户的细节技术问题。去年,某著名互联网公司在评估各家云存储服务时,研发集团的架构师徐明强就主动请缨为客户介绍云存储服务系统架构、设计最佳实践、性能运维经验,为客户的方案架构给予了优化建议。在实施部署时候,中国工程师们还提供了后端技术支持,使得客户能够顺利、安全、可靠地将数据转移到由世纪互联运营的microsoft azure。
虽然已经积累多年的研发经验,徐明强认为微软在云时代下依然在不断自我进化,"现在的云计算开发人员应该具备"智商"和"勤商":不光要有技术背景过硬的"智商";还必须具备敏锐洞察的"勤商",在沟通、项目管理--尤其是危机管理方面,需要比较全面的锻炼。这样才能成为云计算服务正常运转的有力支柱。"
深耕创新 云计算激发产业新格局
要打造一个健全的生态系统,必定不能只做好当下,更要放眼未来。为了给microsoft azure生态圈储备更多的后继爆发力,就要让更多的高校、科研院所、初创企业与云计算发生化学反应。在过去两年里,微软亚太研发集团不断投入资源,与高校所合作云计算教学与科研平台,设立科研云助推器和微软创投加速器等项目。
微软亚太研发集团和高校教育的合作由来已久,随着云计算在中国学术界地位日渐提升,相应的教材和实践平台无疑成了人才培养的根本。在他们的协助下,上海交通大学不仅率先在2011年开设了本科专业课程,还陆续翻译出版了五本microsoft azure教材。先行者的经验得到诸多同行的借鉴,华东师范大学、湖南大学等多所著名高校也在去年开设了以microsoft azure为实践平台的本科或研究生专业课程,部分院校还邀请工程师来校讲座,点评学生的开发项目。
除了帮助培养云计算专才,过去三年间微软还通过云资源学术合作计划、科研云助推器等项目,提供microsoft azure百万计算小时,20tb云存储等资源,以资助全国27个科研机构的32个科研项目,同时多次在中科院计算所等机构开展相关培训。2013年上半年,微软亚太研发集团协助清华大学白玉琪教授及其团队,成功将海冰数据服务平台迁移至microsoft azure,帮助他们解开了从传统架构往并行分布计算转换的重构难题,使整个平台"不论是在安全性,可靠性,还是和学术界分享研究成果的便利性上,都提升到了更高的层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