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较值得关注的是媒体人创业,这是这两年很大的一波潮流,也和时下的外部环境有关。
总体来说,这个时代的创业门槛越来越低,做一个项目很有可能只需要很少的人。罗振宇曾经和我说,做类似《罗辑思维》的视频节目,三四年前他就有这个想法,而之所以一直到现在才着手做,就是因为有两个条件:网络视频的受众因为宽带普及以及习惯养成已经达到数亿的规模,制作一档视频节目的硬件采购已经是几年前五分之一的成本。这两个条件成立后,他才放手去做自己的视频节目——换句话说,正式开始创业。
不得不承认的是,互联网兴起后,创业才兴起,互联网有一种类似将生产资料下放的特点。在过去,自己开办公司,缺少环境支持,而在今天,则变得相对容易很多。媒体人,尤其是财经媒体人,成天接触的都是创业致富故事,就像见惯了钱但那些钱不是自己的人那样,很容易动一个自己也要创业致富的念头。
前Donews主编刘韧就有这样的心态。曾有一个媒体在去年对刘韧有一个非常长的人物专访,就曾提及早年那些今天的互联网大佬还是小佬的时候,刘韧就和他们是平起平坐的关系,甚至是有提携的关系。当小佬们混成大佬时,刘韧还在原地踏步做他的一个网站主编,看着曾经的草根们今天个个都是数字新贵,要说没点心态上的变化,那是不太可能的。刘韧目前是一个早期投资基金的创始合伙人,至于donews,早就被他卖给了陈一舟的千橡集团。
【IT时代周刊批注】投身互联网领域创业的又何止上面这些,无庸置疑,互联网给予了这些昔日的媒体人新的可能。机会多、发展空间大,约束相对少,都有利于创业企业迅速崛起。而且媒体人的思维方式,此前积累的资源和人脉、客户关系等,都是投资者看中其前景的重要方面。
媒体人通常思维活跃,也见多识广,更擅长于将一件事的传播范围做到极致--这也是很多媒体人转行做营销公关的原因之一——在创业这件事上,有很不错的优势条件,我称之为“媒体思维”,即如何将一个项目进行传播层面的操作。大多数媒体人创业,都会至少在圈内成为一个被关注的事件,甚至该位媒体人还没有透露自己到底要做个什么项目,同行们就开始猜测,于是就形成了一种传播。就在近日,在京华时报与农夫山泉争斗中成名的媒体人李斌,同时也是一位比较知名的自媒体人,宣称要离开报社,引起了自媒体人圈中的广泛传播,纷纷猜他下一步的动向。
同样是一位很资深的媒体人,早两年就开始转行进入腾讯做微博开放平台的徐志斌,就和我聊过关于“媒体思维”的问题。我当时问及他离开新浪门户后为何不创业,他就坦承媒体思维虽然有优势,但始终是一条腿走路。创业的确需要舆论关注,但如果只求舆论关注图个热闹,创业是必然失败的。媒体人的优点是看得多,缺点却是做得少。过去对很多公司的报道,其实只是表面上的一些了解和总结,真正里面操作的法门,媒体人并不知晓。所谓“看人挑担不吃力”,真正去挑担的时候,媒体思维过强,就变成哗众取宠,炒作是到位了,但产品不行,还是白搭。
徐志斌强调需要媒体思维和产品思维兼顾。我的理解是,媒体思维满足的是产品看客,产品思维满足的是产品真正意义上的需求者。客观讲,这两者都重要。闷头做事是远远不够的。产品思维的极致表现是所谓“工匠精神”,埋头打磨产品,很多人奉以为真理,但其实并不如此。手机行业里最富于工匠精神的其实是西门子,今天西门子手机早已经在市场上消失不再。反观乔布斯做iPhone,第一次演示时连所谓手机信号满格都是硬生生靠代码写出来的,一台手机展示一个应用后就会内存溢出导致死机于是要准备十几台手机供乔布斯台上演示,无论如何是谈不上什么工匠精神的。在国内,早期的小米手机返修率之高,远远比不过魅族。但小米是非常有媒体思维的——俗话叫善于炒作——到了今天,小米手机的份额,远超魅族,三年估值从0到100亿美元,的确是当下的一个创富神话。
但我们也要看到,无论是乔布斯,还是雷军,在长于媒体思维的同时,也不是对产品没有任何追求,第一代iPhone并不好用,但到了iPhone3GS,已经基本成熟,事实上成为当时最棒的手机。小米手机早期返修率高,但在今天,质量也已经基本稳定。在产品的某些局部细节上,也很早就有所谓“工匠精神”,也的确仔细打磨过。产品思维是需要闷下头来踏踏实实做点事的,虽然在今天这个快速的互联网时代,早已经没有“十年磨一剑”的事儿,但十月磨一剑还算正常。这十个月里闷头做事,不求热闹,是今天创业的媒体人必须持有的心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