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西洋月刊》近日刊载署名为德莱克·汤普森(Derek Thompson)的文章称,很多美国城市都希望变成下一个硅谷,但最有可能成为下一代硅谷的,其实很可能还是硅谷本身。文章指出,对于这些城市来说,想要完成转变为科技中心的过程,必须具备积累资源的能力,同时还需要吸引到一家明星公司或一位明星人物,从而产生所谓的“马太效应”,进一步吸引更多的科技人才和公司入驻。
以下是这篇文章的全文:
在美国,有很多城市都希望自己能变成“下一个硅谷”,或是宣称自己已经完成了这种转变。
纽约、芝加哥、洛杉矶、奥斯丁、西雅图、波特兰和丹佛,这些城市都有着自己的“硅谷梦”。一周以前,我曾在新奥尔良的一次企业家大会上发表讲话,谈及这座城市作为美国南部地区科技中心的未来。
就目前而言,这种“硅谷梦”还处在受压抑的阶段。比如说,业界人士广泛认为,如果“新月城”(Crescent City,新奥尔良的别称)想要成为下一个旧金山,那么就必须首先成为下一个拉斯维加斯。也就是说,如果这座城市想要聚拢下一代的科技人才,那么就必须首先找到下一代的谢家华(Tony Hsieh)。
号称“罪恶之城”的拉斯维加斯也想成为下一代的科技中心,这种梦想能在老派人士看来可能是一种可悲的幻想。但在今天,已经没人会嘲笑赌城的“硅谷梦”。从很大程度上来说,“拉斯维加斯硅谷”(Silicon Vegas)的概念还是颇具启发性的——拉斯维加斯休闲康乐行业的规模相当于信息和服务行业中核心白领劳动力的两倍(旧金山则恰好与此相反)——而由于谢家华的到来,这个概念距离成为现实已变得更近一步。
谢家华是美国最大网售鞋店Zappos的首席执行官,他投资3亿美元创建了一个雄心勃勃的项目,目标是对拉斯维加斯市中心进行改建,使其成为科技人才的安居地。
谢家华的这项计划看起来可能有些不切实际,但从以往历史上来看,单靠一个人或一家公司的力量来刺激一座城市的经济发展并不罕见。诚然,伟大的城市并非一夜之间就能建成的,但一个人或一个组织能成为这种发展进程中的关键转折点。举例来说,在拉斯维加斯有Zappos,在西雅图有比尔·盖茨(Bill Gates)和杰夫·贝索斯(Jeff Bezos),在波士顿有哈佛大学和麻省理工学院,在帕洛阿尔托有斯坦福大学和施乐帕克研究中心(Xerox PARC)。
从技术方面来说,以软件为基础的企业是可以在任何地方建立起来的;而之所以这种企业倾向于集结在纽约熨斗区(Flatiron District)和帕洛阿尔托,是因为自认为才华横溢的人明显想要跟其他同样有才能的人扎堆。如果说对人才来说,最好的广告就是人才本身,那么在其他所有条件对等的情况下,最有可能成为下一代硅谷的,其实很可能还是硅谷本身。这是因为,对于一座城市来说,成为人才“磁铁”的好处不会逐步消失,而是会不断积累。
社会学中有一个概念叫做“马太效应”(Matthew Effect),指的是强者愈强、弱者愈弱的现象,也就是最有才能的人可以获得最好的资源;反之亦然。其结果是,随着时间的推移,原本较小的优势会慢慢变成十分庞大的优势。
在教育体系中,这个概念可以得到印证:很多有潜力在学生成就方面取得最大成果的高中和大学总是能吸引到最好的学生,而更有可能率先进入NCAA(美国大学生篮球联赛)的年轻篮球选手总是能获得最高质量的指导,从而使其打入NCAA的可能性成倍增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