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多人认为人们佩戴手表是为了追求潮流以及彰显身份,其次才是时间。而现阶段的智能手表要么很丑,要么无法彰显身份进而难以拥有市场。不过,我认为智能手表本阶段的目标用户可能正是现在没有戴表的人。智能硬件的初期用户大都是具有一定购买力的年轻人,或者具备极客气质用户。可以算作“创新型用户”。佩戴名表的官员和功成名就的大叔,与创新型用户的交集很小。抛开潮流时尚,将智能手表其看做一款方便的计算设备,它的实用性并不小,在很多场合使用一些应用确实更加方便。
价格不是问题。在雷科技收集的27款智能手表中,超过一半的产品价格低于2000元,超过74%的价格低于1000元。一些明星智能手表例如三星Gear Pebble、索尼SW2售价不超过2000元,土曼甚至将智能手表做到499元的低价。
智能手表的平均价格远低于普通手表或者中端智能手机,千元表是未来的趋势。
续航并不是大问题。智能手机续航只有1天,用户能够容忍——Nokia老款手机和深圳山寨机电池用1周又能如何?为了便利和功能作出一些让步,是任何一款产品必然经历的阶段。如果将智能手表当手表看,续航短难以忍受;如果将其当新设备,则是可以接受的。、
电池技术正在发展。无线充电、弯曲电池、极速充电、动能、太阳能和生物能充电技术,让续航总有突破的一天。这个解释同样可以应用到Google Glass的担忧之中。
专业垂直的智能手表机会也很大。例如专注健康的HiWatch,专注运动的Nike 。在广州珠江新城的山东老家餐厅,服务员统一佩戴智能手表来接受客人的寻呼,此后还将整合进其他一些功能,如对讲,这是并不知名的厂商实现的,“寨厂”刺激智能手表。
最大的问题是应用生态。大多数智能手表并无开放的系统,不支持第三方应用,功能难以扩展,被一些人称为“伪智能”。最新突破是Google发布了Android Wear,沿袭Android的开放特性和联盟的模式,从智能手表出发,未来扩展到其他可穿戴设备。
这是除了苹果之外的所有可穿戴设备玩家的福音,尤其是善于“微创新”的国内玩家。苹果如果正式推出iWatch则将是下一个加速器。智能手机和平板电脑由苹果引领、Android引爆。智能手表或将再次上演操作系统推动生态发展的老故事。
三、智能手环:细分用户群和行业应用
Canalys的报告显示2014年智能腕带的出货量可能将会超过800万只,明年将增长两倍至2300万只,而到了2017年,这一数字还将扩大到4500万,接近所有可穿戴设备的40%。
手环的价格和续航已经不是问题。我佩戴的Fitbit Flex续航超过5天,官方售价99美元淘宝价800-900元,是人人可拥有的手环。它还具有出色的同步和交互,外观尚可,还能防水。
不看好智能手环的观点主要是认为,它满足的是无用的需求,用户难以持续地使用它——这是说的主打运动和睡眠追踪的健康手环。运动手环大都可以提供计步和运动时间记录、卡路里估算、睡眠记录。健康类手环可以测试血压、心率、血脂。不少人认为除了初期的新鲜感之外,它并不能真正地影响生活或者改变什么,甚至会给用户带来心理压力,且很多数据并不可靠。
我的观点是,手环并不是终身产品,任何产品都有使用周期。在你最关心你的健康、需要养成习惯那段时间最需要用到这样的手环。计步器、体重秤、呼啦圈只是用户一段时间所需要的产品,这与每天都需要使用的手机还是不一样。
还有它确实可以提醒你应该关注自己的健康。一些保险公司、大型企业已经尝试规模采购健康手环送给客户或者员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