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西方用户群的差异性确实存在,例如对健康管理可视化的需求。咕咚手环的硬件在国内出货量有几万,国外渠道的却有二十多万足以说明。不过,用户在变、市场在变,健康是普世的追求。本阶段在国内智能手环在一些细分领域大有作为。
个人消费市场,面向小孩子的安全手环、面向宠物的防丢手环、面向老年人的健康手环、面向情侣用户的社交手环,这些需求存在,使用者和买单者很可能不是同一个人。市场规模蔚为可观。
除了个人市场外,被许多人忽视的是行业应用。
迪士尼魔术手环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游客佩戴之后可以当电子门票、导航、定位、结合大数据进行个性化服务。未来这样的项目被复制到中国景区很有可能——估计大多用户不愿意。中国景区门票畸高,电子手环的改造成本最终会转嫁到游客,但它确实很方便。
在物业管理上,据说万科一些楼盘的物业已经开始为保安队伍定制手环,将保安巡更轨迹、签到定位、考勤记录、对讲、寻呼等整合到手环。
除了旅游业和物业管理,医院、酒店、线下大型会议、演唱会以及一些服务场所,未来很可能会引进电子手环。利用LBS、传感器、RFID、IBeacon、语音识别等技术,整合进身份识别、位置服务、语音对讲、精准营销等大数据应用。
四、可穿戴设备前景明朗
IDC最新报告显示可穿戴设备很快成为主流,在今年底,全世界范围内将运送超过1900万个可穿戴设备,这是去年数量的3倍。从现在至2018年,可穿戴设备的装运量将产生78.4%的复合年增长率,最终在2018年达到1.119亿的世界运载量。
Juniper报告中2018年可穿戴设备存量数据是1.3亿台,与IDC差不多,可以说明数据的参考价值。其他机构预测不穷举。
专注于可穿戴设备的媒体戴客网的产品列表中,共有70款设备。其中智能眼镜、智能手表和智能手环占据了近86%,价格低于2000元的产品超过68%。这个列表缺失了一些设备,但足以说明可穿戴设备市场的繁荣,且价格并非都是Google Glass那么昂贵。
中国的可穿戴设备产品并不多。果壳、土曼、InWatch、HiWatch、乐跑、咕咚、乐新这些玩家在等待春天的到来。一些提供行业应用的可穿戴设备厂商在水面之下,或许已经在闷声发力甚至赚大钱了。
看回IPad的发展历程,最初很多人并不认为用户需要这款产品。现在它的市场被培养起来并且被证明十分庞大。更早之前的平板电脑却一败涂地,98年被乔布斯亲手关闭的苹果Newton项目,正是一款平板电脑。
技术和产业链成熟为IPad奠定了基础。IPhone为iOS生态打好基础,体积、触摸屏和电池续航不是问题,硬件成本够低可以支撑其规模化。
可穿戴设备的技术短板已经被突破了。摩尔定律依然生效,Intel等芯片巨头面向可穿戴设备推出了Edison等更加小型和低能耗的芯片。可穿戴设备体积不断缩小、续航力提升、计算能力提升这些进步有目共睹。
除了Google Glass之外,价格很难称说得上是短板,尤其是手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