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月起,通过美国电信巨头斯普林特的设备,邮电部开始推广因特网的商业使用。这项新的服务将为数千学者、学生和商业机构创造新的机遇。他们现在可以连接到流行的万维网。它的中文名字是“一万个维度上天入地的网络”。
《洛杉矶时报》1996年5月12日
自从去年春天政府开始允许互联网商用,中国的互联网用户数量已经从大学内的几千人增长到了十万人。接下来几年后还会有数十万人上线。
《经济学人》1998年2月5日
有人认为,互联网用户并不需要惹是生非才能改变中国……北京大学最近的毕业生们——最先获取到电子邮件和互联网的一群人——拥有明显不同于前人的视野。
《纽约时报》1998年7月30日
与世界共享互联网的魔力是个崇高的追求,但把价值数千美元的设备和最前沿的技术带到中国去——这个电话还得公用、电脑还很稀有,而万维网则闻所未闻的国家——听起来却够可笑的……
但对于自愿参加中国教育科技行动(China Educational Technology Initiative)的学生们来说可不是这样。这是麻省理工学院组织的项目,目的在于把学生派往海外,向那里的高中生传播互联网知识。两年前,两名研究生杰克?塞德和罗恩?曹不仅成功说服了学校,让他们在几乎无人指导的情况下,去中国在一所高中建立了第一个网站,还让学校为他们从大公司那里拉来了赞助。去年夏天,这个项目派去了十三名学生。
《商业周刊》1999年8月1日
新的企业家阶层正带领中国奔向互联网,这对经济和社会的影响将是革命性的。如果有人觉得互联网在中国还是新鲜事物,那这人肯定是在鼠标前睡着了。……国有企业……可能还停留在另一个年代,但说起互联网工业,中国可是以网络的速度前进着。在朱镕基总理这样具有改革意识的领导人的带领下,中国的互联网用户正在爆发式的增长。
《纽约时报》1999年12月23日
当中国的领导人明确表示他们欢迎数字革命的到来时,中国的互联网产业挑逗着整个世界。而在过去的六个月里,这个新鲜事物已经蜕变成了一种狂魔。在线用户在1999年增长了三倍,达到了近700万。中国互联网成为了近在眼前的机遇。
《纽约时报》2000年4月13日
第一家中国的主要互联网企业已经准备好于本周晚些时候在美国上市。
《纽约时报》2000年6月29日
NG咖啡是一家网吧……这门生意是数百北京人的深夜娱乐活动。网吧名义上是为了访问互联网。但在这个屋子,20台电脑里有18台正忙于和邻座进行电子战争。互联网的全球属性,似乎只有从属地位。对于许多这里的男人来说,计算机网络的兴起并不意味着电子商务,而是电子战斗。
《华盛顿邮报》2000年2月13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