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国家工信部等部委发布的《国务院关于印发节能与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规划(2012-2020年)的通知》提出,2020年“国家目标油耗值”为5.0升/百公里,尽管相比欧洲提出的2015年降低到5.0升/百公里的新标准落后约5年时间。根据《第三阶段乘用车燃料消耗量评价方法及指标》标准不再以单一车型为评价对象,而是参考美国《公司平均燃料经济性法》,将车企作为整体进行评价。新的评价体系将推动车企加大新能源和小型车生产比例。尤其是大排量豪华车虽然利润高,但油耗也大。如果继续保留豪华车销售,要么增加小型车比例,确保总体排放符合标准、要么提高大排量发动机节油技术、要么采用混合动力或插电式纯电动车。总之,随着国家能源安全隐患增大,小型车和新能源车必将成为趋势,消费者将不得不改变过去消费习惯,这为像特斯拉这样具有互联网基因的新进入者突破汽车业边界带来机遇。
其次,作为技术密集型产业,车企希望技术的储备将成为未来的核心竞争力。但这些技术是否能真正成为未来核心竞争力,成为汽车业边界,这取决于消费者未来的消费行为变化和趋势。
根据新华信最新调研,消费者最关注的五大因素是外观、安全可靠性、发动机技术、智能化设备和内饰,其中外观和安全可靠性是消费者比较关注。因此,只要消费者存在这些技术相关消费行为,这些技术就会成为汽车业边界。根据消费者对车型选择调查,在新能源方面消费者未来更会选择油电混合。这种动力总成并没有改变多少汽车结构。
基于以上分析,由于能源危机和环境污染加剧,让纯电动车发展带来无比想象力。正如李书福先生说:“未来的汽车可能真的是:四个轮子+一块电池(绿色环保的能源和动力)+一部电脑(互联网+大数据)”这样让汽车与互联网有了一次热恋的机会,而不是简单车载信息娱乐系统。
其次,基于安全、可靠性和成本因素,在很长一段时间里面,混合动力、清洁能源、柴油动力等动力驱动还是有市场价值和发展趋势。汽车进入智能化的3.0时代后,电子系统的可靠性和安全性尤为重要。汽车毕竟不是手机和电脑产品,通过大数据挖掘可以压缩开发和验证周期,但要到达互联网企业期望的以月为单位开发模式,目前看可能性极小。由于汽车产业上的差距,中国汽车还不能通过汽车电子、人机交互设计以及汽车互联实现“弯道超车”。
特斯拉的出现带来的移动互联网思维冲击会促进汽车业思考,思考整个汽车商业模式变化,最后改变汽车生态圈的还是那些改变思维后的汽车人。 getty图
(作者为德国莱茵技术监督协会培训与咨询服务大中华区技术总监;交大-马赛KEDGE商学院汽车校友会会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