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皈依释永信之后,除了佛学,他们会一起谈论商业,谈论面对的非议与误解。侯小强觉得自己得到了极大的提升,对这个师父心悦诚服。
与侯小强一年后的两次见面,都是在今年3月,没有雾霾的大晴天,一次在798的咖啡屋,一次在三里屯的书屋,他会选定时间和地点,还要挑选靠窗或露台有阳光的座位。
他说话时的语速比从前平缓了许多,稍显慵懒,但思维依旧敏捷,总能讲出一大堆道理,回忆被疾病折磨的那些日子,情绪也没有太大波动,抑郁的痕迹正从他身上褪去。
除了每天两小时用于研习佛经,侯小强的赋闲岁月其实安排得也日程满满。那一天在798做完采访,侯小强没有马上离开,在北京生活了这么久,他还没好好逛过这个地方。下午,他也安排了在后海见朋友。晚上本来约了来京开“两会”的一位政协委员吃饭,他给忘了,同一时间答应了另一场饭局,是十几个相熟的知名媒体人的聚会,纠结了一整天,他觉得十几个人凑到一块更难,决定放那位政协委员的鸽子。在三里屯见到媒体朋友,他的第一句话是:“有没有闻到一股味?我刚才做了艾灸。”
像这样的朋友聚会,是侯小强的现在的“主业”。春节后,他感觉病情已经恢复了八九成,药量开始递减、电话也时常处在开机状态。侯小强开始了另一种忙碌的生活,他几乎每天都会约见一些人,有时一拨,有时几拨,有的几年不见,有的刚刚认识。对什么人物感兴趣,他会有不可遏制的与对方聊一聊的冲动,马上开始约。
“约叫兽易小星,想知道他的片子为什么那么受欢迎,约于正,想知道为什么现在的年轻人爱看他的电视剧,约伊光旭,想知道微信公众号的营销。”侯小强约见朋友的目的,除了叙旧,还有学习。有时,他约两拨朋友是为了做中间人,让双方一起做项目。
他害怕被孤立,小时候父母工作很忙,把他锁在家里,等从家里放出来,只有一两个孩子愿意跟他玩。他总结出了“一个特别重要的经验”:永远不要去孤立别人。从大学开始,他就是朋友圈的中心,聚会时,负责打电话通知每个人,20年来,身边总有朋友围着他。
他还干了很多“超越自我”的事——从前,有什么要买的,都会交给秘书,生病期间,闲来无事,他自己学着逛淘宝,在上面淘货,讨价还价,“我现在能够感受到乐趣,觉得特别有趣,有成就感”。线上淘完后,他又学习到小商店淘,朋友告诉他,如果店家不卖你就转身走,别人会叫你回去,他试了一次,没能成功。
“因为我认为未来电商和微信是有前途的,所以我要自己尝试买东西。”卧病在床,赋闲在家,侯小强始终没能与这些东西彻底划清界限,他打算自己出来做项目,“不做职业经理人了,只想自己创业”,这次他没有给自己定下日期,“过了十几年有计划的生活,想放松一下”。
陈天桥有时来北京会约见侯小强,很好奇侯小强怎么生出那么多白发。侯小强据实告知:这还是染过了呢。研究生刚毕业时,身边的人都觉得侯小强比实际年龄要小,他却特别希望自己显得成熟,这两年,白发渐增,他的心态也不同了,希望别人说自己年轻,“其实这才是我比较遗憾的事情,(现在)想给大家一个大男孩的印象,当然,没人会这么觉得了。”
去年9月开始,侯小强用电脑的时间“可能连5次都不到”,手机也只看看自己的微博(23.15, 0.54, 2.39%),偶尔发一条。4月12日,侯小强发了一篇名为《我的近况》的微博,说起自己的康复,说起努力修行,说起未来的事业,说起与陌生人成为朋友。
最后,他写道:停下来,慢一些,再慢一些,会看到更多的风景。
挫折对我来说是件好事
——对话侯小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