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滚动 >> 正文
中国触互联网20年 改变?颠覆?刚刚开始
发表时间:2014年4月23日 09:09 来源:广州日报 责任编辑:编 辑:麒麟


本报独家专访互联网络信息中心首席科学家毛伟

他称互联网对传统行业改造刚开始 但可信环境有待提高

“互联网进入中国,不是八抬大轿抬进来,而是从羊肠小道直出来的。”原中科院副院长胡启恒的这句话让人印象深刻。

“跨越长城,走向世界。”1987年9月14日,中国发出第一封国际互联网电子邮件,揭开中国人使用互联网的序幕。然而,中国真正加入国际互联网大家庭还要等到7年后。

1994年4月20日,中国与国际的64K Internet信道开通,标志着中国正式全功能联入了国际互联网。20年过去了,中国互联网的发展速度让世界瞩目。截至2013年12月,中国网民规模达6.18亿人,互联网普及率为45.8%,中国成为世界上网民最多的国家。

中国的互联网是如何一步步发展起来的,它又将面临怎么的未来。为此,广州日报独家专访了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首席科学家、第一任主任、中国科学院研究员、北龙中网公司董事长、互联网域名系统北京市工程研究中心主任毛伟。他表示,互联网还会有进一步大发展的机会。互联网对传统行业的改造才刚刚开始。“必须得迎接这个变化,不管你愿不愿意。”

7次申请后加入互联网大家庭

广州日报:20年前,中国为何决定加入互联网?

毛伟:当时中科院、北大、清华一起做一个项目,把中科院、北大、清华连起来,共享中科院一台超级计算机。后来觉得这个网络上的资源不多,跟国际也不联通,它价值较低。当时主要是从科研的角度来考虑,希望能够跟国际互联网连接。

那时没想到互联网会影响到人们的方方面面,因为那时互联网还没有实现商业化。

广州日报:中国联入国际互联网遇到了哪些困难?

毛伟:当时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NSF)管理着国际互联网。一开始,中科院向美方提出联入国际互联网时,对方没答应。答复是:这个网络上有很多美国的政府和军事部门,不太想让中国接入。

1990年开始,时任中科院副院长胡启恒多次找到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商谈,希望中国接入Internet骨干网,但困难重重。1994年初,中美双边科技联合会议召开之际,胡启恒再次重申联入国际互联网的要求,并最终获得认可,这已是中国第七次提出联入国际互联网。1994年4月20日,中国与国际的64K Internet信道开通,标志着中国正式全功能联入了国际互联网,开始成为国际互联网大家庭的第77名成员。

广州日报:中国最终接入国际互联网也是大势所趋?

毛伟:中国的科研机构需跟美国以及其他国际科研机构交流,希望能使用国际互联网。同时,这也是大势所趋,美方对互联网的控制慢慢变松。中国1994年联入国际互联网,1995年互联网就实现商业化,任何商业机构都可以联了。

所谓互联网,我认为它最大的价值就是全球互联。你在任何地方,都能跟全球任何地方的人进行沟通交流,这才是它的价值。

参与标准制定争取话语权

广州日报:中国一直在争取国际互联网组织中更大的话语权,话语权为什么这么重要?

毛伟:互联网本来是大家对等连接的。实际上,也不存在谁是互联网的中心,但是有两点需要国际上交流协商的,一个就是接入标准,另一个是互联网上的技术资源,这两点必须进行沟通交流。所谓的话语权也很重要。对于技术标准的制定,中国必须得积极参与,你不去就没有话语权,不参与标准制定,对整个行业、产业的发展肯定是不利的。

另外就是资源的分配管理。国际互联网域名管理机构(ICANN)是一个非营利性的国际组织,承担域名系统管理,IP地址分配,协议参数配置。如果你不去参加,如果分配给中国资源不能满足中国互联网的发展,那不是也不好吗。所以,国际上的所谓的话语权还是需要积极争取,一个方面说,你可给国际社会作贡献,另一方面也有利国家互联网的发展。

广州日报:国际互联网组织的管理模式是怎么样的?

[1]  [2]  [3]  [4]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新科技网络【京ICP备14006744号】
Copyright © 2014 Hnetn.com, All Right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科技网络
本站郑重声明:本站所载文章、数据仅供参考,使用前请核实,风险自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