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虚拟运营商来说,情况则不一样。虚拟运营商用户数基本从零起步,市场份额甚至可以忽略不计,电信虚拟运营也并非其主营业务,因此虚拟运营商包袱较小,可以打出不清零或免费的旗号。
虚拟运营商被业界不少人士比喻成激活国内电信市场的一条鲇鱼,但这条鲇鱼能掀起多大的风浪,目前还很难判断,毕竟市场份额太少太少,因此短期内对三大基础运营商业务模式改革的影响及作用还很小。
未来持久战:消费者未必买账
虚拟运营商摇旗呐喊、风风火火列队进入国内电信市场之时,面对的最大考验关卡在于消费者买不买账,是否愿意成为虚拟运营商的用户。套餐不清零,看似切中部分手机用户的需求,但还有一大部分用户,尤其是年轻群体,实际对业务是否清零并不存在刚性的需求,他们使用电信运营商的套餐时往往是“超额”的状态,其更关心的是通信资费是否能真正降下来。
在北京商报记者随机采访的多名用户中,有80%以上的用户时常出现每月超出套餐的情况。其中,一位白领上班族小李介绍称,他目前选用的是中国联通186号码的3G套餐,包月费用为96元,包含每月240分钟国内语音通话和300MB数据流量,但每次查话费时流量费用都会超出300MB,打电话也时常会超过240分钟。按照中国联通的资费标准,超出部分的语音通话是0.15元/分钟,超出的流量资费为0.0003元/KB(约等于0.3元/MB),每个月要多花出好几十元甚至一二百元。
正如小李所言:“虚拟运营商现在打的这种不清零,对我而言并不具备吸引力,我最希望的是,电信行业的运营商选择多了以后,能够促使整体的资费降低。”因此,需要向消费者指出的是,虚拟运营商的不清零,对用户来说并不意味着多大程度上获得了利处。
除此之外,虚拟运营商能否吸引用户还在于服务品质的保证。目前,三大基础电信运营商历经长年的品牌建设和用户发展,在用户心目中已形成了一定的权威品牌认知,在客服系统、问询机制、售后保障、套餐变动等方面形成了相对完善的机制。
根据工信部电信研究院发布的预测数据,到2015年底,即试点期结束时,移动通信转售业务年收入将超过1.3亿元,虚拟运营商用户规模将达到5000万人,在国内移动电话用户总数中的占比将达3%左右。19家虚拟运营商企业将从5-6月起正式进入市场,接受消费者的检验,随后还有十多家企业亦在准备入局,虚拟运营商企业能否笑到最后,只能由市场和时间来验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