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导体是一个技术日新月异的产业。最新半导体采用以纳米为单位的技术,1纳米相当于1米的十亿分之一。 用目前的20 纳米工艺举例,意味着在作为半导体原料的直径为30cm的晶圆上画出一条线,然后把这张晶圆放大到地球大小尺寸,20纳米的线的粗细大概相当于85cm左右。 如今的半导体技术,是一种把地球看作帆布、用85 cm粗毛笔画画的技术。
但是,即便如此微细的技术也无法满足未来半导体制造的要求。生产半导体时,就像平常照相成像的原理一样,未来使用的半导体芯片因为必须有极为微细化的电路,而使用一般的光源会产生波长干涉,无法准确的将电路投射到晶圆上,所以必须使用EUV这种波长极短的光源。然而EUV设备至今为止也没有完全实现商用化,而作为试用品的EUV设备,每台的价格大约达到1亿美金。
上个世纪70-80年代,内存芯片的技术竞争主要集中在容量上。谁更快生产出容量更大的半导体,谁就能在市场上取胜。当时半导体技术的发展主要美国和日本两国主导。 比起其它技术上落后的企业,美日两国的企业会通过率先开发新一代大容量的产品而获利,而当其它企业在技术上渐渐追赶上来时,又开始大幅降价,使得后进企业很难获利。
产业结构的变化是伴随着市场的拐点出现的。80年代末, 只有研究所和企业才使用电脑逐渐出现在了普通消费者的家中,这就标志了“个人电脑时代”的到来。当电脑成为个人消费品后,半导体市场得到了飞速的发展。
准确预测这个变化的有两家公司,那就是英特尔公司和三星电子。英特尔公司为避开多家公司参与的竞争日益激烈的内存芯片市场, 决定集中精力做CPU市场。 三星虽然进入市场较晚,但是却研发出了许多三星独有的技术。1992年两家公司同时在综合半导体和DRAM半导体领域取得第一的业绩后,这个记录一直保持到现在。
将有益中国半导体发展
截止2010年,中国生产的半导体集成电路占据全球生产量的9%。但中国计划到十二五计划结束的2015年,将产量增加到15%,并力争成为占世界半导体产品消费量50%的电子产业大国。为了达成以上目标,截止2015年,中国计划培育年销售额达到32亿美金以上的1~2个半导体制造企业,年销售额达到11亿美金的2~3个的半导体制造企业。另外,在半导体设计领域,培育5~10个年销售额达到3亿美金的企业。
综合各种数据判断,这个目标很有可能成为现实。2012年,海力士半导体(中国)有限公司的年销售额达到了16.8亿美元,如果每年保持18%的增长率,到2015年即可实现翻一番的32亿美元的销售额。同时,三星电子西安半导体工厂今年5月即将投产,如果这个工厂所采用的新技术V-Nand*能顺利生产的话,西安将有望成为半导体生产基地的新麦加。
2014年,中国将生产全世界32%的智能手机、24%的电脑和23%的液晶电视。单单在半导体市场,2014年中国已占据全世界半导体市场的48%,因此到了2015年,实现50%的目标并不遥远。
但是,如何将这种量的增长,转换成中国半导体产业质的发展,这才是关键。而要实现这种转化,人才的培养又是核心。有多少优秀的人才认识到电子产业的重要性,并积极投身到电子产业的发展中,将关系到中国半导体产业能否实现质的飞跃。韩国虽然较晚进入半导体产业,但很快在技术开发上追上了先进企业,并最终成为半导体技术的领军企业。这么快速超越的秘诀,正是因为对有能力的人才知人善任,让这些优秀人才最大限度发挥其能力。三星半导体事业的领军人物——李润雨副会长、黄昌奎社长、 权五铉副会长都是学电子电气工学专业的技术型CE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