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断扩大版图的微软Windows Azure,只是中国公有云市场上各路人马的一个代表。另一个IT巨头亚马逊也迫不及待地向中国市场进军——2013年12月18日,亚马逊宣布与光环新网和网宿科技达成合作,亚马逊的Amazon Web Services (AWS)正式借道落地中国。
亚马逊携AWS公有云服务落地中国
这是AWS服务进入的第十个区域,横跨北美、南美、欧洲、亚洲四大洲。在推出中国区域云计算平台服务的同时,亚马逊AWS也与多个政府机构展开合作,如与北京市政府及宁夏回族自治区政府、西部云基地签署了四方谅解备忘录(MOU),宣布多方合作利用北京和宁夏的设施和资源,构建和发展高效、可靠、经济的亚马逊AWS云计算服务。而北京、宁夏的两地合作模式被冠名为“前店(北京)-后厂(宁夏)”模式——将大型数据中心建立在经营成本较低的偏远地区,在网络服务核心区域或周边建立小型数据中心。
例如,AWS在美国就将自己的大型数据中心放在了俄勒冈州,同时也在“科技中心”的旧金山设立了小型数据中心,以保证硅谷互联网公司的需求,现在北京+宁夏的“西部云基地”正是采用同样的模式。
当然,进入中国市场的路径已定,但亚马逊AWS离真正的“落地”还有一定的距离,毕竟“看得见”和“用得着”还是两回事。未来,中国用户从亚马逊AWS中得到的服务类别、响应速度、服务支持和体验是否会打折扣呢?相信2014年亚马逊会给出答案。
追赶中的IBM
在2007年起,IBM发布了“蓝云”计划,后逐渐演化为智慧云,在此期间IBM推出了SCE(SmartCloud Enterprise)和SCE+(SmartCloud Enterprise+)两大公有云解决方案,并已在全球的6个数据中心部署了8个POD(Point Of Delivery,资源池)。可是,相比于Amazon AWS、微软Windows Azure的“流行”,IBM 的SCE/SCE+在公有云服务市场的声音仍比较弱小。为此,IBM在2013年收购了SoftLayer,并将其业务与IBM苦心经营多年的SmartCloud云服务相结合,将SCE公有云服务、用户等全部迁移到SoftLayer平台,而保留可定制、高价值的IaaS服务平台SCE+。
这次改革最终让IBM在IaaS和PaaS领域的实力大幅度提升。因此在信心满满之时,对于微软、亚马逊的入华, IBM又怎能在这个时候示弱呢?在去年IBM的中国公有云策略也逐渐浮出水面——去年7月31日,IBM与首都在线签署公有云长期战略合作协议,开启了IBM在中国市场提供公有云服务的征程。
IBM也垂涎于中国的公有云市场
与首都在线的合作主要基于IBM企业级公有云平台技术,引入IBM Pureflex等最新技术,构建一个更符合中国用户需求的公有云平台,涵盖IaaS、PaaS和SaaS三种云计算模式,形成一个更完整的生命周期闭环。
而对于定位于大型企业用户的SCE+,蓝色巨人IBM则与世纪互联达成合作协议,将SCE+正式引入中国。IBM提供物理基础设施资源池POD和服务,世纪互联公司将在其位于北京的数据中心内托管该POD设施。SCE+未来的着力点更加侧重IaaS,聚焦于大型企业在云端管理更加复杂、更关键性的工作负载和应用。按照IBM的说法,其在中国的公有云市场发展有三个方向:第一个方向就是Enterprise+Softlayer的门店服务提供模式;第二个方向是建立具有当地特色的云服务系统,交由当地服务商运营;第三个方向就是与首都在线的合作模式,即双方共同建立“合资工厂”,共同运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