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滚动 >> 正文
1/3可穿戴设备存活仅半年 需求不足现硬伤
发表时间:2014年4月9日 14:01 来源:通信信息报 责任编辑:编 辑:麒麟

本报记者 王永臣

炙手可热的可穿戴设备被泼了一盆冷水。研究机构Endeavour Partners的调查显示,目前美国近三分之一的可穿戴设备持有者在半年之内就弃用了自己的设备虽然,在消费市场面临着尴尬的境地,但其在资本市场依旧是备受热捧。这主要得益于智能可穿戴设备行业美好的市场前景。然而,目前,可穿戴设备仍处于引导性需求阶段,培养消费者的使用习惯是国内厂商亟需做的事情。这也是产品刚性需求的内在解决之道。

可穿戴设备消费市场陷入窘境

近年来,智能穿戴设备无论是对各大科技厂商还是投资者而言,无疑是炙手可热的项目。然而,一篇日前刊登在一国外知名媒体网站上的文章却给了仍处于发展初期的可穿戴设备市场泼了一盆冷水。该篇文章对可穿戴设备目前所面临的窘境进行了较为深入的分析。文章认为,在经历了一段爆炸式的增长之后,可穿戴设备领域的功能同质化现象开始变得严重起来,同时由于许多可穿戴设备在外观设计和续航能力上有明显的劣势,如今已经有三分之一的消费者在购买可穿戴设备之后将其弃用。

而一项由Endeavour Partners发起的研究也表明,1/3的可穿戴设备在6个月内即被弃用。更糟糕的是,每10个美国人中就有1个人购买行动跟踪设备,这些人中有一半不再使用这些设备。该数据与CCS Insight去年发布的数据基本相符,后者称约有40%的可穿戴设备拥有者已经不再使用这些设备。即便如此,还是有许多支持者认为上面的数据都没有说服力。但对于智能穿戴设备厂商们来说绝对是非常大的困扰。因为,从理论上讲,通常这些购买之后又弃用的用户都是对科技产品乐于“吃螃蟹”的探索者,如果连这些专业用户都对可穿戴设备失去耐心,那么未来普通消费者更不会对它们产生兴趣。

事实上,国内相关产品的实际销售情况同样不乐观。以掌门科技旗下公司果壳电子为例,其在天猫、京东等主要的网购平台销售并不好。据统计,天猫“闽商数码专营店”上果壳智能手表销量最多,但累计成交记录仅77件,而天猫上其他商家月成交率则为个位数,在京东商城上的销售也是如此。

资本市场仍受热捧

尽管可穿戴带设备在消费市场遇冷,但其在资本市场仍旧热度不减。4月1日晚间,邦讯技术公告称,拟收购厦门市凌拓通信科技有限公司100%股权,交易价格不超过2.4亿元,从而涉足可穿戴业务。4月2日开盘,公司股价涨停。邦讯技术对可穿戴业务的追逐只是行业的一个缩影。

据了解,2014年年初大概有80个厂家发布了可穿戴设备。而在A股市场,涉及可穿戴设备的公司都遭到热炒。此前九安医疗因推出iHealth系列产品,公司股价被持续爆炒,为此公司还发布澄清公告。实际上,资金对可穿戴设备公司的追捧不仅于此。

今年3月,国内智能可穿戴设备公司咕咚网宣布,由深创投进行的领投,融资金额达6000万元。而这股风潮在2013年就在海外刮起,可穿戴技术厂商Fitbit于2013年8月获得软银领投的4300万美元融资,作为其主要竞争对手之一的JawboneUp以债务加股权方式,获得了1.13亿美元融资。同时,2013年设立的多只可穿戴基金,或许在今年持续掀起投资热潮。

对此,研究机构Technalysis Research分析师鲍勃 奥唐奈尔则认为,这种新兴的技术类型被过度炒作,智能可穿戴设备近期面临着“一般的机遇”,只有在五年之后才会发展成为一个“规模可观的业务”。不难看出,支撑各方资本涌入的是智能可穿戴设备行业美好的市场前景。根据Business insider预测,目前全球可穿戴市场规模约为30-50亿美元,未来两到三年将成长为300-500亿美元。而随着4G和移动终端的普及,国内可穿戴市场也将迎来爆发性成长。根据艾瑞咨询的数据,2013年中国约售出675万台可穿戴设备,销售额为20.3亿元;2016年将快速增至7350万台,预计销售额达到169.4亿元。进一步说,可穿戴设备领域的产生、发展已显现巨大的潜力,这就要求厂商亟需有更多的生存技能支撑。

[1]  [2]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新科技网络【京ICP备14006744号】
Copyright © 2014 Hnetn.com, All Right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科技网络
本站郑重声明:本站所载文章、数据仅供参考,使用前请核实,风险自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