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滚动 >> 正文
1/3可穿戴设备存活仅半年 需求不足现硬伤
发表时间:2014年4月9日 14:01 来源:通信信息报 责任编辑:编 辑:麒麟

行业尚处引导需求阶段

目前,可穿戴设备仍处于引导性需求阶段,培养消费者的使用习惯是当前面临的主要问题。要成为刚性需求,有很多问题还需要解决。这一过程可能比较漫长,4-5年后可能慢慢变成主流。

“虽然大家都对可穿戴市场的热情很大,但是很可惜,整个生态系统还没有一个清晰的商业模式。”iSuppli高级分析师顾文军一语道破其中隐忧。“在调研企业时发现,对于可穿戴式设备,大家虽然参与其中,但是都很苦恼该怎么做,都在等待巨头的脚步。”上海市科学技术委员会副主任陈鸣波认为,产业继续发展需要有成功的产品带来一些借鉴。

事实上,可穿戴行业的进入门槛很低,这也造成了市场的短暂泡沫。一位厂商人士对记者直言:“只需一个芯片就能发明一个设备,而一个芯片的成本可能只要10元左右,正因为这样,国内很多团队开发和推出产品的周期非常短,甚至不到一年就匆匆上马。”因此,同质化和功能不创新也成为这个行业的桎梏。

与国外企业相比,国内企业主要短板还是体现在原创设计和创新能力方面。微软公司云计算中国区总监沈寓实指出,在应用领域,中国较美国并不落后太多,但一些核心技术,如大数据分析、云计算、海量存储计算、并发处理等核心技术差距较大。在当下的可穿戴硬件创新领域,能开拓全新子领域的公司基本是以美国创业团队为代表的国外公司,而国内创业团队更多地还是在跟踪和模仿,暂时只能在低成本、本地化等方面建立自己的微小差异化竞争策略。因此,不断提升自身的创新能力,继而掌握核心的技术成为国内从业者们亟待解决的问题。

此外,作为智能穿戴设备的创业者们同样需要注重对用户隐私的保护,应分清楚各类数据的隐私分享层级,不要滥用,否则容易对好不容易建立起来的品牌带来伤害。保护核心用户,用互联网服务的渠道和思维来服务用户是智能可穿戴设备未来发展的方向。否则,如果还继续陷入需求不足的境地,那这一行业恐就是泡沫。

[1]  [2]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新科技网络【京ICP备14006744号】
Copyright © 2014 Hnetn.com, All Right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科技网络
本站郑重声明:本站所载文章、数据仅供参考,使用前请核实,风险自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