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翁海连
随着智能手机的日益普及,在给生活带来便利同时,暗藏其中的问题也不断涌现。相关法律专家日前表示,手机预装软件行为不仅被指违反了工信部《关于加强移动智能终端进网管理的通知》要求,还侵犯了消费者的选择权、知情权、财产权,并在一定程度上对用户的隐私权造成威胁。究其根底,预装软件的生长温床与其背后的潜在利益链密不可分。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并加强行业监管、提高消费者的权益意识,启动多方联动,将成为目前遏制预装侵权软件疯狂蔓延的重要举措,也有利于手机软件市场的综合治理。
预装软件被指侵害消费者权益
央视3 15晚会曝光了大唐高鸿通过预装软件,向手机植入恶意软件,获取用户IMEI、MAC地址等设备信息,查看系统应用软件列表,并监控用户日常使用软件的时间、次数、网络流量等侵权行为。央视财经频道连续两期《每周质量报告》对手机预装软件乱象进行跟踪报道。至此,预装手机软件也成为一个社会热点,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
根据艾媒咨询发布的《2013年中国智能手机预装软件用户调查报告》中的数据显示,在用户新买智能手机第三方预装软件情况方面,表示有预装的用户达到87.9%,而近八成用户表示其新买智能手机里含有15个以上第三方预装软件。
值得一提的是,手机里的一些预装软件在开机后会在后台自动运行,而且其运行程序会不断增加,导致手机运行速度迟缓。同时,当手机处于联网状态时,这些程序会在后台跟厂商或软件开发商数据交互或是进行软件更新,不仅占内存,还费电、耗流量。更让消费者头疼的是,这些预装软件基本都无法卸载。
至此,预装软件侵权的真实面目也呈现在人们面前:事先并未得到用户同意便预装;无用软件在后台偷偷运行却无法卸载;自动获取用户IMEI、MAC地址等设备信息;监控用户日常使用软件的时间、次数、网络流量等。
预装软件背后的利益链
智能手机被预装软件“绑架”的情况,在我国十分普遍。虽然预装软件在一定程度上也面临着“人人喊打”的局面,但是目前看来,并未得到有效的监管与遏制,究其原因,预装软件背后的潜在利益链促使众多商家宁愿背负骂名,寄生于这块肥沃的土壤,而整治手机预装软件相关法律法规缺失,行业监管政策缺乏执行力和操作性,也为唯利是图的预装行为预留了很大空间。
据调查,手机软件预装企业利用植入式推广平台,将病毒、木马与APP一起植入用户手机,这些病毒和木马,用户看不见、删不掉,但其却可以监测用户手机的使用情况,以实现其流量吸费、偷窥隐私等目的。让人震惊的是这些恶意病毒程序无孔不入,在手机出厂、销售以及消费者应用过程中都有可能被植入。
随着安卓系统中病毒和木马程序大量出现,安卓平台的安全隐患彻底爆发。即便如此,由于手机厂商本身面临着巨大的成本压力,所以也只会在问题出现后进行修补,而不是彻底的革命。与此同时,对于在夹缝中生存的渠道商而言,因手机厂商投入力度有限,加上人工和租金等成本不断提升,吸收预制平台应用厂商的资金,缓解生存压力也是理想的选择。
此外,工信部去年发布《关于加强移动智能终端管理的通知》,虽然对移动智能终端安全能力和预置应用软件提出了管理要求,但由于该政策缺乏强制性,既未涉及用户的合法权益如何保护问题,惩罚措施也是如此,其实际效果也就十分有限。
于是,通过预装软件,平台商得到了用户数量,渠道商拓宽了盈利渠道,睁一只眼,闭一只眼的手机厂商“难得糊涂”,三方达成了默契,形成利益链,从而为预置软件出现生长提供了源头。
遏制侵权软件需多方联动
手机预装软件被指侵犯消费者权利的现状,让加强规范的呼声越来越高。预装软件本是一个将软件和硬件成本均摊的办法,目前要从根本上治理预置乱象,需要多方联动,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并加强行业监管的同时,提高消费者的权益意识并积极维权。只有通过多层治理问题,才能实现手机软件市场的健康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