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尔默在《哥伦比亚新闻评论》上发表题为“自媒体时代的到来”的文章,其中写道:“当今年轻读者在获取信息方式上的多样性,正是新型报道方式的催化剂。他们能够熟练运用互联网的搜索引擎,从各个角度不同深度了解他们想知道的问题,他们也可以通过互联网的论坛,就某些问题和别人进行交流,他们也可以通过电子邮件的方式和他们需要了解的当事人进行一对一的接触,而不受时间与空间的限制。这就使我们的传统媒体面临着一个严峻的挑战。我们的读者已经不必等着报纸和杂志为他们做好的半生不熟的新闻产品,他们完全可以自己下厨房。”博客成为自媒体的最佳形式。
自媒体的登场
2005-2006年,中国进入博客发展的高峰,但那时大家并不怎么高谈阔论“自媒体”。博客造成了一种“全民写作”的现象,随着微博的到来,“全民写作”变成“全民传播”。博客的普及拉高了用户量,为微博这种新服务奠定了基础。书写网络日志对于许多博客来说,已经成为一种习惯,即在互联网中留下自己的印记与他人分享。然而,博客毕竟有不小的门槛,140个字符、充满碎碎念的微博显然迎合了很多对博客产生疲劳的用户的需求,而知名博客借助于微博的过滤也可以更广泛地得到传播。草根和精英都欢迎微博,导致微博的风头一时无两。可是,即使在微博最劲的时候,也还是没有人谈论所谓“自媒体”。
“自媒体”一词在中国甚嚣尘上,需归功于两点:一是移动互联网催生了新的内容生产和传播方式,以微信为集大成者。2012年8月23日,微信推出公众平台。它实际上是腾讯公司在微信的基础上新增的功能模块,通过这一平台,个人和机构都可以打造一个微信公众号,群发文字、图片、语音三个类别的内容。这个平台吸引了众多媒体,也吸引了众多期待转型和突破的媒体人,他们破除旧日媒体模式的愿望是如此迫切,以至于纷纷迫不及待地把“自媒体”作为一顶桂冠戴在自己头上。观看其简历,这样的写法随处可见:“一个前媒体人,现自媒体人。”
即便声势汹汹,他们仍然势孤力单。要到那些大平台们感到自身的颓势,亟望给自己的大熔炉添加新柴,自媒体才真正熊熊燃起。一方面,门户网站面对移动大潮带来的用户迁徙,痛感自己已成“旧媒体”,有一种不得不改变的紧迫感;另一方面,曾经为门户支起半边天的传统媒体,对门户网站的价值越来越小,网站购买发布的媒体内容,既相似累赘又没有营养。相反,随着信息传播速度的加快、信息源的多样化和竞争的加强,网站越来越需要自媒体的速度、现场感和专业看法。寻找到以社区为动力的新的信息生产方法,成为门户网站的突破口。在商业网站自己无法发布新闻,购买的内容源受到限制、各家商业网站基本趋同的情况下,它们不愿继续在标题、策划、布局、专题上竞争,UGC(用户自生产内容)成为了突破的方向。门户欲揽各路自媒体入怀的宏愿于焉诞生。
微信和门户网站的共同刺激,导致淘金者嗅到金钱的味道。刹那间,人人都是自媒体,但这波自媒体与此前的各种UGC相比,最大的差别就在于拥有强烈的商业化意图。卖广告者有之,卖会员者有之,甚至出现了新的生意模式,把一群自媒体打包出售,“为企业量身打造一站式个性化自媒体营销解决方案”。
有自媒体人形容说:“自媒体可能是2013年最火爆的一个互联网词汇了,既有虎嗅网这样的平台在孵化自媒体,也有WeMedia那样的组织在整合自媒体,在一片鼓吹的环境下,自媒体好像真的已经超越传统媒体,掌握了数字时代的话语权。”大家光唱赞歌了,忘记了或说罔顾了风险。
当然,自媒体相对体制内媒体,仍然有其不可逾越的优势。传统媒体“带着镣铐跳舞”,有严格的分工、规范的流程和严肃的要求,有高昂的生产成本。自媒体则以低成本的内容生产方式,尺度更大的表达能力,绕过传统内容管控渠道,与读者建立紧密联系并进行粉丝经营,一下站在了传统媒体的前面。
最根本的,自媒体是自下而上的,而传统媒体是自上而下的。借用塔勒布在《反脆弱》一书中的判断:“如果说一切自上而下的东西都会使我们变得脆弱,并且阻碍反脆弱性和成长,那么一切自下而上的事物在适量的压力和混乱下反而能够蓬勃发展。”所以,仍会有一批严肃的自媒体展开自由的探索和积极的冒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