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多数豆瓣读书的员工已转阵至豆瓣阅读,一方面,具有新产品形态的豆瓣阅读商业化前景充满想像,另一方面,趋于稳定的豆瓣读书在用户数据和营收上虽稳步增长,却已难有突破。相似的稳定性同样地出现在电影和音乐频道,与电影结合的在线购票业务和豆瓣FM的收费专业版,发展一直不愠不火。
有豆瓣员工将此评价为“不急躁”:“阿北(杨勃)希望豆瓣按照他心目中的样子去发展,毕竟这是他的网站,他一个人写出来的。”
这种“不急躁”的公司内部共识和外界对于豆瓣在营收与资本面的期许形成割裂。自去年底以来,豆瓣因其“慢”而频频遭受媒体责难,尤其在“别人家的孩子”大众点评网获得腾讯20%入股与微信入口之后。
媒体的质疑主要集中在三个方面。一是商业化进程缓慢,未能将其用户数据变现;二是“粉丝经济”和“唯快不破”潮流下过于低调;三是错失移动互联网时机。一言以概之,豆瓣“不赚钱”。
豆瓣的盈利问题一直成谜。2011年8月,豆瓣完成C轮也是迄今为止的最后一轮融资,由红杉中国、挚信资本和贝塔斯曼共同注资5千万美金。2012年5月,杨勃公开表示年内可以完成豆瓣盈利的目标。但2年过后,仍有知名媒体记者与独立撰稿人言之凿凿,豆瓣2013年肯定没有盈利。
“养活公司上下四百人还是没有问题的,只是没有盈利很多而已。”一位豆瓣中层员工向凤凰科技表示,“我不知道为什么外界有那么多臆测?”
早在2012年,杨勃就曾向记者表示,广告是内容的一部分,长远来讲,广告以外的商业模式将会自然到来。“我们做过一个用户调查,豆瓣功能里用户最喜欢哪些,最后结果的前五还是前十里面有一个是广告。用户说喜欢我们的广告,我觉得非常开心。”
他这样解释他对用户价值的理解:“用户每次在豆瓣上发现了一本书,当他决定要买的时候,我们同时给用户、作者、出版社和书店都产生了价值。在这个过程里面,用户体验的损害其实并不大。”
截止2013年底,豆瓣的用户数据仍然强劲:7900万注册用户,2亿月独立UV,2.3亿日PV。
分散的移动端产品削弱“圈子价值”
当然,豆瓣也并非毫无软肋。最被诟病的,是其在移动端过于分散的10个app,几乎PC上的每个频道都对应一个app应用。
与之形成明显对比,是同期兴起的大众点评网,点评一直往客户端上扩增服务品类,凭借“做加法”在移动互联网时代一日千里,迅猛突进。
豆瓣稳定增长的移动端数据并没有跑赢同期其他企业的对数级增长,也许,豆瓣已错过发力移动端最好的时机。
问题在于太过细分的app削弱了豆瓣的“圈子价值”。艾媒咨询CEO张毅向凤凰科技表示,豆瓣的价值在于用户交流,对音乐电影有不同爱好的人其实有共通之处。另外,分开发展app不利于形成用户规模,“拳头太散,在细分领域要做第一很难。”
根据艾媒咨询报告,单个用户每月常用app平均为8个。除去即时通讯、生活服务类等必备app外,留给娱乐休闲类的空间已有限。报告同时指出,单一app装机量达5000万以上时,才可谈及影响力。
那么,为什么不将10个app整合一起?豆瓣内部员工分析,从数据层面,整个影音书的后台数据极其庞大,将其完全整合几乎不可能的;从人员结构上,各个产品部门人员均是分开的,统一规划存在困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