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滚动 >> 正文
BAT三巨头造富 谁是最大赢家
发表时间:2014年5月16日 07:01 来源:北京商报 责任编辑:编 辑:麒麟

MIH购买腾讯46.5%的股份被看做是一次相当漂亮的投资。当时正值互联网泡沫,MIH却透过泡沫护住了未来互联网的命脉之一。身为南非传媒巨头全资子公司的MIH对互联网平台兴趣十足,相对于国内市场对互联网市场的唱衰,这根橄榄枝抛得格外的及时。值得注意的是,在互联网行业颇有建树的IDG也曾在腾讯初期进行了投资,但2003年腾讯创业团队将IDG所持剩余股权全部购回。业界有人说,这是IDG的一次失手。同样失手的还有李泽楷拥有的盈科,不过与IDG相比,后者的失手并不让人意外。股权重新调整后,在上市前形成了MIH与创业团队各占半壁江山的股权结构。相对于其他两家的结构,腾讯的股权分配显得简洁很多。

国内投资者的“酸葡萄”心理

回顾BAT的投资历程不难发现,BAT的发家时间刚好在互联网业务并不发达的2000年左右,当时的互联网企业们作为理想丰满现实骨感的草根青年,信息难以对称、融资渠道单一,在彼时得到强有力的资本援助无异于雪中送炭。不过创业企业从萌芽期培育到开花结果后,也返还给投资方丰厚的投资回报率。

资料显示,2005年百度以每股27美元上市时,DFJ的投资回报是当初的30倍,而现在百度的股价已经升至156.02美元(昨日收盘价)。MIH由于占比较高,在这14年间所得到的回报更是高达1500倍。谈及正准备上市的阿里巴巴,按照阿里巴巴保守估值1500亿美元来看,软银的投资回报可高达440倍,足够使软银成为业界最大赢家。而针对另一股东雅虎,则有观点认为,成熟的阿里巴巴或将雅虎收入麾下。

如此看来,在BAT上市之后直接受益的这些投资大户均为海外商家。面对有公众质疑“中国互联网果实均被国外资本攫取”的说法,中国国际电子商务中心研究院副院长李鸣涛笑道,其实这算正常而合理的投资回报。他认为,无论从政策角度来看,还是从资本需求来看,海外投资商更能满足中国互联网企业的胃口。李鸣涛提到,“很多电商都选择了这种VIE结构(即国内所说的协议控制,指境外注册的外壳公司通过协议实际操控境内公司业务)进行经营”。另一方面,电商对资本的需求很大,尤其是阿里巴巴这种巨头,国内的资本市场无法满足其融资需求,因此将目光投向海外资本机构也是可以理解的。

根据我国金融业规定,银行贷款需要资产抵押,这让创业初期烧钱严重又缺实体保障的电商难以从传统银行获得贷款。此外,BAT三家都是在开曼群岛注册的企业,由于外汇管制,外资企业在中国上市很难,因此大多数互联网企业都选择赴美上市,这就让不少国内投资机构望而生畏。

某互联网公司联合创始人表示,一旦企业希望赴美上市,国内企业的投资成本和投资退出成本都相当高,这也是导致企业选择国际资本的主要原因。一位接近腾讯的人士直言,“在很多互联网企业最需要资金支持的时候,国内金融机构、投资商没有人接受企业的融资请求,但在企业挣钱后,人们又在说‘中国互联网果实被国外资本攫取’”。

资本何去何从

在企业进行IPO后,资本商拥有的私人权益转换成为公共股权,在获得市场认可后,资本商就可转手以实现资本增值。因此股份公开上市被一致认为是风险投资最理想的退出渠道之一,证券市场公开上市后,风险资本家也可取得高额的回报。有企业高管曾表示,投资机构一般有7-10年投资回报期,对资本商来说时间就是金钱,因此在获得比较理想的投资收益后,资本商选择抽身而去也是较为常见的情况。

IPO不仅是互联网企业的新起点,也是资本的新十字路口,随着多家互联网企业在今年集中IPO,资本何去何从也颇受关注。资深经理人、天使投资人马海平认为,在大批互联网企业集中IPO后,国内投资市场正在孕育一场新的浪潮。

“近期的IPO事件要分为两种,一是阿里巴巴和京东的超大型IPO,它们作为与百度、腾讯同时期的企业,还的其实是十年前的旧账。对于资本市场而言,它们会在融到钱后战略扩张,有可能展开新一轮的收购战。”马海平认为,与京东和阿里巴巴的上市相比,投资界或许更看重聚美优品、去哪儿网和猎豹移动等中小型公司的上市。“这些公司是我们平时提到的‘2.0时代’的互联网企业,正是四五年前创立的一批,这些公司上市后,投资人肯定赚到钱了,最自然的反馈是在今年下半年或明年的资本市场中,这些抽身而出的投资商将开始活跃起来,这对中国互联网创业市场是个好消息,也可能推升五年后的新一个IPO浪潮。”

[1]  [2]  [3]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新科技网络【京ICP备14006744号】
Copyright © 2014 Hnetn.com, All Right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科技网络
本站郑重声明:本站所载文章、数据仅供参考,使用前请核实,风险自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