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滚动 >> 正文
富士:为胶片专业技能找新出路
发表时间:2014年5月16日 07:03 来源:第一财经日报 责任编辑:编 辑:麒麟

刘琼

[ 富士没有放弃胶片,而是回到胶片原点,寻找这么多年胶片生产研发的技术可以应用在哪些新的领域 ]

转身的快慢,决定了两家公司不同的命运。

20世纪60年代,日本的富士胶片还是一家刚刚开始拓展全球业务的地区性公司,与当时的胶片行业领先者柯达之间距离还很遥远。

一名出生于日本长崎的年轻人,1963年在从东京大学经济学部毕业后加入富士胶片株式会社,在这个蒸蒸日上的胶卷公司里,他没有想到在几十年后自己需要担任起带领富士转型的艰巨任务。

这名年轻人就是后来在2000年6月升任富士胶片株式会社全球总裁,并于2003年6月起被任命为公司首席执行官(CEO)的古森重隆。

在生死存亡的关键时刻,富士选择了跟柯达不一样的道路,柯达选择的是放弃了原来的主营业务,全力晋升到数字化产品的研发当中,富士没有放弃胶片,而是回到胶片原点,寻找这么多年胶片生产研发的技术可以应用在哪些新的领域。

领导富士完成从胶片时代到数码时代的转型,又在推进新的结构性重组的“总设计师”古森重隆认为,今后的富士既不是胶片企业也不是数码相机企业,应该把它理解成一家“综合信息技术公司”。

颠覆性破坏

早在上世纪80年代,柯达和富士看到数码成像技术正在给传统胶片敲响丧钟。两家公司也都在为此做了一些技术等方面的准备。

比如,柯达早在1976年就开发出第一台数码相机,到1991年已拥有130万像素数码相机,居于行业领先地位;富士一方面为向数码影像业务转型做准备,另一方面也在开拓新业务。

但仍过分眷恋传统胶片领域的辉煌岁月,让柯达在战略上趋于保守。柯达2000年年报显示,其净利润高达14.7亿美元,2003年这个数字已降至2.87亿美元。

而古森重隆在2000年接掌富士胶片后,迅速地进行了大刀阔斧的改革,采取的措施是重组业务和对新业务进行冒险的投资。在18个月时间里,耗费达到了2000多亿日元,用于裁退、缩编多余的经销商、产品开发实验室、管理者和研究人员等方式对富士胶片进行重建。

对富士来说,那是一段痛苦的经历。

面对传统胶片市场萎缩和利润下滑,柯达也在2003年下半年全面启动数字化转型,但面对此前在传统胶片领域的巨额投资和辉煌成就,柯达需要付出更多精力去平衡数码影像和传统胶片影像,大大增加了转型难度。

2005年底,古森重隆又开启了规模更加浩大的富士第二次产业转型。富士胶片株式会社2006年初正式宣布,富士胶片战略结构重组计划横跨2005、2006年两个财务年度,并预计在此期间集中支出14.3亿美元,用以调整感光材料生产规模、削减人员等。

野村证券金融经济研究所高级分析师尾肋庸仁认为,富士此次改组,是下决心将传统的胶卷业务领域进一步缩小,将核心支柱领域转向液晶材料等非终端消费类产品。

“富士胶片和柯达都知道,数字时代正在对我们造成冲击。问题在于,对此应该做些什么。”富士胶片品牌传播总监史咏华在法国马赛KEDGE商学院举办的第四届创新管理论坛期间接受《第一财经日报》记者专访时表示。

多元创新

现在富士胶片公司名称中虽有“胶片”两字,但不是一家只做胶片的企业,而是业务领域主要分布在影像、信息和文件处理事业三大领域的集团公司。

[1]  [2]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新科技网络【京ICP备14006744号】
Copyright © 2014 Hnetn.com, All Right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科技网络
本站郑重声明:本站所载文章、数据仅供参考,使用前请核实,风险自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