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样的市场环境与《旧制度与大革命》的时代背景何其似也!是在旧制度中等待被杀还是冒着阵亡的危险主动革命,是每一个业内人士的疑问。中国移动不久前提出的“新三者”——新通话、新信息、新联系,道出了运营商在管道化趋势面前进退两难。
而我也一直在思考,运营商的管道,除了通信流量,如何也让它流淌可控的支付流量?
记得年初嘀嘀和快的干仗时,我不无担忧地在朋友圈中写道:神仙打架小鬼遭殃,微信支付和支付宝借打车互掐,翼支付咋办?
以腾讯为例:财付通是第三方支付、微信支付是支付入口、Q币是虚拟货币,腾讯以此三点稳稳撑起其互联网金融的基本面,这对运营商涉足互联网金融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对比电信相关产品:翼支付是第三方支付、流量宝及通信积分勉强算虚拟货币,支付入口?对不起,大家都当它没有。
但电信有哪样腾讯没有的东西呢?——废话,当然是话费!
话费能干嘛呢?支付啊,特别是应用内支付(数字内容消费),作为与其他第三方支付短兵相接的利器,目前仍未引起足够重视!我使用院线通话费支付时,对这种应用内云端自动鉴权,信用额度内小额支付的便捷性印象尤深。手机的普及和通讯录的广泛运用,使得对号码的记忆失去了意义。
因此,话费支付需要重新思考并重视,这不但能重塑号码的价值也为支付另辟蹊径。相比任何支付手段,话费支付属于原生支付方式,不需要安装或绑定第三方支付应用/银行卡。中国移动以自宫般勇气宣称的新三者,追求的不正是这种与生俱来的原生场景吗?运营商可千万别再上演拿着金饭碗讨饭吃的悲剧呀!
PS:由于是应用内的小额支付,无法提现及有额度限制,所以安全性还是有保障的。
在泛支付概念方面,中国电信综合平台进行了有益探索。
尽管我认为流量后向收费并非好的经营模式,同一时刻后向批发单价必然低于前向单价,极端情况下,若全部采用后向收费,则运营商就失去了与亿万用户的接触面,这将导致运营商议价能力减弱。
理论上,后向与前向固然存在最佳结合的平衡点,但实际量化根本不可能,这将使得后向模式无法承担流量经营之重。更何况,前向流量单价下滑太快,后向模式对用户吸引力大打折扣。
但是,综合平台的副产品——流量宝却是难得的好东西,这是电信最具互联网品相的产品,但有囿于电信各省分割的计费平台,还无法像Q币一样流通和货币化。
此外,电信的另一虚拟货币——积分,我认为其货币化的方向是转化为翼支付钱包真金白银的余额,这将大大激活用户安装翼支付APP的热情。要知道,线下推广翼支付POS刷机模式太重,困难太多。
我注意到,面向中小电商的资金归集翼支付网关,也是一款相当不错的互联网产品。模式轻盈,可复制性强,规模推广易,前端一点接入,后端多点自动续传,有点网上银联的意思,是隐藏在电商幕后的支付入口。
中国电信天翼开放平台固然提供了一定的接口能力,但除了语音和短信能力,其他能力与互联网巨头的开放平台相比偏弱,无法引起开发者的兴趣。话费支付、流量宝、积分都需要电信提供集团级的计费能力,而这些本身就是电信的原生能力,也是开发者关心的核心能力。
将天翼开放平台与综合平台的融为一体,再寻求与翼支付平台打通,开放给开发者,这将是一条比较靠谱的转型之路,而且可以在集团和各省层面完成,不会影响地市县区现有经营模式。
我经常问自己:“运营商还会好吗?”内心的声音告诉我:“能做好支付,我相信是一天一天往好里去的。”“能好就好啊!”我说罢,想着想着就有了这篇随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