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采访金融界相关人士了解到,对于高犯罪风险的集中批量汇款业务,目前尚无审查和延时汇款措施,受害人即使在第一时间报警,也难以及时阻断犯罪分子转汇诈骗资金。
“弥补上述漏洞,需要通信、银行高层真正树立起客户利益优先保障的思路,拾遗补缺。惟有如此,方能有力支撑公安机关办案,彻底摧毁电信网络诈骗猖獗发案的根基。”江苏省公安厅网安总队负责人认为。
网民响应 提供“金点子”切中问题要害
据了解,江苏省公安厅通过网络开展防范电信网络诈骗“金点子”征集活动,得到全国各地网民的热烈响应。网民们提供的很多建议切中了问题的要害。
来自安徽省合肥市的洪先生建议,可由政府联合智能手机软件开发企业开发防诈骗的APP软件,并通过各种方式进行推广;还可在社区建立“老年防骗课堂”集中学习防诈骗知识,并建立防骗咨询热线,加强防骗宣传。
南京市民金先生则认为,“来电显示不正确”导致群众上当的比例较高。群众如果仅仅通过114核实,而不是反向拨打电话核实,就很容易被通过改号软件发送的“真实”政府机关号码所骗。因此,金先生建议对“改号软件”问题依法规范。
一位化名“成熟质感”的网民则建议,鼓励电商推行客服号码认证,移动电信运营商(包括虚拟移动运营商)在来电提醒时加认证服务(由消费者自由选择,建议费用由电商和移动共同分担),同时可以尝试及时聊天软件发送账户等敏感信息时增加手机扫描认证程序。
“不论诈骗模式如何变化,不法分子都需要通过互联网这个载体,必须借助网络运营商、网站、服务器租赁公司等中间服务,最终达到诈骗目的,而目前银行业对可疑诈骗资金流动监管力度与犯罪高发、频发的现状极不适应。”来自福建漳州的陈先生建议,公安机关应监管住为网络提供服务的单位和个人,采取技术手段发现、拦截、删除诈骗信息;通讯银行业则应对“专业银行卡办理人”“专业电话卡办理人”“专业网站制作人”等类似高风险运营方式进行检讨,制定违法处罚条款,从根本上遏制网络诈骗犯罪生存的空间。
本报记者丁国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