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毕业时经济不景气,王微没找到合适的工作。他要去参加法国外籍兵团,做两三年雇佣兵。他去图书馆查询了很多资料,研究申请条件,不久,向法方递交了一份申请表。那时,王微戴眼镜,因为视力问题,没做成雇佣兵。
23岁时,王微突然想要开始一场漫无目的的旅行,于是,开着一辆花600美元买来的二手马自达,带着一顶帐篷和几十个罐头,绕美国转了几个月。有一天晚上,当他从荒野驾车来到旧金山,看着纷纷扰扰的人群,望着密密麻麻的高楼,像一个个蜜蜂窝。他脑子里首先跳出的想法是,人生如果只是为了在这些蜜蜂窝里有一个小孔,太没有意义。
“他妈的,这么多人一辈子的目的,就为了一个房子。”王微开着车,自言自语。所以,他一直拒绝买房,即便后来成了亿万富翁。直至2013年,为了方便父母居住,他才在北京购置了一套房子。但他坚称,从来没有给自己买过房子。
2002年,王微从法国回国不久,在上海有过一次失败的创业经历。他觉得,与很多事情格格不入,与人相处是一件很累的事情。他认为自己以心相待,却发现世界不是那么回事。他沮丧地发现,“俗世的事太烦”,自己已经“看透了”,要剃度出家。
“深思熟虑了很久,没有冲动。”他筹划了很长时间,挑选了数座寺庙。他不选在荒郊野外的寺庙,也没打算要做一辈子的和尚。他只是想换个环境想事情,也许可以在那里思考一点终极问题。朋友们说,王微真出家就是酒肉和尚。
一个朋友在杭州一家寺庙担任高层职务,介绍他去这家庙。2002年的某天,他头上套着新潮耳机,听着MP3,打面的来到山脚,步行10分钟到庙前,决心去潜心修行。他推门而入,看见寺庙正殿前,几百名老太太正在折纸、做灯笼。
他站在门口,呆住了。如此热闹的地方不会是清修之地,他倍感失望。5分钟后,王微返回山脚。“我知道你会回来的。”还没走的司机说的这句话,王微至今记得。
他后来才知道,当天是观音菩萨的生辰,庙里的老太太们是前来帮忙的信徒。不然,他或许已经是个和尚。他想大概自己不是佛门有缘人,出家的念头也渐渐消失了。在他看来,这没什么大不了。
满腔愤怒之外,王微也会流露出文艺青年的伤感。
自驾环游美国时,有一次,在科罗拉多高原,他半夜起来,撒了泡尿,转身钻进帐篷时,无意间抬头,看见银河悬挂在繁星间,星河照耀着茫茫草原、孤零零的帐篷,还有他;群星闪耀、跳动,像是在说话。“就像许多从小在都市中出生长大的人一样,第一眼看到宇宙万物这么美丽而又这么压倒地出现在眼前,我的第一个念头是深入骨髓的悲伤。”王微在专栏写道。
年轻时,他希望自己向善,内心里却常有恶的念头搞破坏。他一直在寻找自己存在的意义、存在的方式,却一直找不着。
离开土豆后的半年退休生活里,王微一直在反思自己。这样的反思他尝试过很多次,就像不停地翻书一样。23岁环绕美国旅行,29岁想出家,38岁左右离开土豆漫游世界。很多时候,他得不出结论。但是,将近不惑之年,王微终于想明白:“什么对我重要,什么已经不重要了,我擅长什么,不擅长什么。”他觉得自己的意义是能够创造出一些美的东西,让人心头一动。正如,他为追光动画取的名字,他们追着时间,希望留下一些东西。
如今,王微说已跟自己和解,不再那么愤怒,他已经知道自己真正想做什么。 (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