至于宏碁自身,它10多年前就提出了“云端”概念,当时它的策略是将BC(平价电脑)、XC(专用电脑)嫁接,过渡到“巨架构、微服务”服务模式,开展电子营运服务,应该说是很具有战略眼光的。2年前收购来的子公司iGware已被改造为宏碁云技术公司,有不少核心技术与APP服务。
施振荣说,未来,要联合台湾地区、大陆以及国际市场的合作商,一起“打群架”。
这都只是形式。具体成效还是要看人。施振荣个人明白,他不可能具体执行许多。所以,外界看到,过去一年,他不惜撤掉许多老部下,包括功绩卓著而又因上网本受到许多质疑的王振堂等人。当大中华区总经理林显郎“退休”时,他都没有挽留。
笔者曾与宏碁一位核心高管聊过,其实,早在5年前,施振荣已经意识到宏碁的危机与战略困境,但他那时觉得,不应该介入太多,应该再给当时宏碁决策层一些时间。即便如此,当年他也是一直在拉陈俊圣,只是后者被台积电抢先一步高薪拉走。
仅仅从这一点,我就感觉到施振荣从来没有真正放弃过宏碁。因此,昨天公开表态支持入职不到半年的陈俊圣担任3年后的董事长职位,我觉得他一定是有了长期的安排。
事实上,除了陈俊圣,施振荣还挖来一名新CFO兼集团发言人。这个女子就是曾担任过香港亚洲电视有限公司行政总裁、金牌大风音乐文化集团总裁的胡竞英。之前,她还任职台湾纬来电视网总经理及副董事长。媒体与文化创意出身的高管被拉来担任CFO,这里面有很多味道。
45天后,施振荣退休,但是他同样是退而不休。届时,他将担任宏碁自建云计划的首席建构师,持续引领发展方向。由于自建云概念跨越多个领域,他说,将结合文创业、服务业、医疗与教育等服务,奠定新格局。
“回锅宏碁后,做的事情多是大方向的布局,包含文化与策略愿景,任期只剩45天就将结束,现在心情就像数馒头一样。”昨天他如是表示。
“数馒头”显示出他的一种牵挂意念。退而不休的定位,意味着,施振荣是在宏碁再送一程,那就是内容与文化产业的嫁接。
我觉得,宏碁的第三次再造,所迈的步子比联想集团要大,尤其体现在人事傻瓜。宏碁前两次再造,高层没怎么换人,只是换了思维,这次再造换人又换脑袋,朝软件与服务的方向转型,迫使施振荣起用了空降部队,目前宏碁台湾自建云部门大约30-50人,而美国大约也有30-40人。而联想集团几年来虽然同样经历了许多人事变动,但是整体上,它还是依靠PC业出身的人来担纲。
当然,这样比较并不合适。联想集团有庞大的大陆市场做依托,它的体量已经比宏碁大许多,调整转型涉及的方面更多。
施振荣、陈俊圣其实也很羡慕联想。施振荣说,联想确实可以借助收购提升国际形象,且有大陆市场为支撑,收购起来更有力,而台湾本地市场太小,政府对产业态度不如韩国积极,处境艰困,收购效益恐难见到,这也是宏碁推自建云的目的;陈俊圣表示,联想规模确实上了一个台阶,但宏碁最重要的事是改善体质,而非做大规模,近期不会有收购案。
写到这里,我觉得,过去多年,公众对于两岸企业辉煌与起伏的评判,往往忽视了区域市场要素,尤其是两岸政经话语背景里的资源差异。相比联想们,宏碁们的品牌运营,难在缺少大本营的支撑,但一旦度过初创期,会更具国际视野;而联想们由于拥有庞大的本地市场,往往在初创期很容易生存,但要实现惊人的国际化一跳,周期波折更多。宏碁与联想眼下的境遇,不代表长期的格局。
而我从施振荣的言论与行为获得了这样一种感受到:宏碁与联想的道路差异,不过是全球TMT产业链重塑的结果,大陆经济的崛起,给了联想一种水涨船高的动力。而台湾地区水平产业分工已久,转型期给予品牌企业的支撑就没那么大。
所以,联想等大陆品牌真应该感谢这个时代中的中国大陆。一个企业的辉煌与低落,往往与一个经济体的变迁息息相关的结果。眼前的一切,都不是结束,而只是一场变革的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