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使得到政策偏袒、财力补贴,先天不足的NFC支付仍未能迎来春天
文 本刊记者 陈虹霖
在二维码支付被央行暂停一个月后,阿里巴巴主席马云忍不住叫苦:“有时候,打败你的不是技术,可能只是一份文件。”但受到冲击的不只是支付宝,进行大量线下商户拓展的腾讯旗下微信二维码支付也被迫暂停。
NFC(又称近距离无线通信)支付产业链则成为最为明显的受益方。目前,国内手机支付主要使用二维码支付与NFC近场支付两种模式,前者是支付宝、财付通等第三方支付公司力推的模式,后者则是由中国银联、中移动和银行联手推广。
叫停的背后是两种支付模式间的博弈。二维码支付数据可以不走银行和银联清算系统、不走银行部署的线下POS,只需要走第三方支付账户进行收单和清算,如此打乱了传统线下支付业务70%收入归发卡行、20%归收单机构、10%归支付结算公司的模式,二维码支付将对20%份额的收单机构中国银联形成直接冲击。
央行此次下发《中国人民银行关于手机支付业务发展的指导意见》,以安全性为由暂停二维码支付,同时表示了对商业银行拓展NFC手机支付应用的鼓励。政策的“偏袒”自然为NFC留出了市场空间,不少文章判断NFC手机支付已迎来春天,
但这似乎过于乐观。易观国际高级分析师张萌告诉《环球企业家》,国内NFC近场支付的发展要比二维码早很多,但是一直以来进展缓慢,其原因并不在于二维码带来的大量竞争,而是其模式自身的问题,政策的扶持并不能在短期内帮它解决模式困境。
模式困境
出门不带现金、银行卡,只要拿上手机就可以坐公交、乘地铁、去商场或者便利店购物,甚至可以手机一碰就轻松地在朋友之间完成转账汇款,国内这一愿景正在逐步实现,运营商、银联、银行、第三方支付公司纷纷掺和进市场,欲分得一杯羹。
在手机支付领域,主流技术有NFC、二维码、声控等,其中相对成熟的是NFC和二维码,俗称“刷一刷”与“扫一扫”。
二维码“扫一扫”支付是一种基于“账户体系”搭起来的无线支付方案。用户通过手机客户端扫拍二维码,便可实现与商家账户的支付结算。最后,商家根据支付宝交易信息中的用户收货、联系资料,就可以进行商品配送,完成交易。
而NFC“刷一刷”则是线下进行,不需要使用移动网络,主要使用手机射频、红外、蓝牙等通道,比远程、线上进行的二维码支付安全性高一些。NFC近场支付是国际上比较主流的模式,“它的优点很明显:首先是快捷、交易时间很短;第二,它很灵敏,放在读卡机上差不多放准就可以了;第三,安全性非常高;第四,这和普通智能卡技术完全是兼容的。这个技术大家都认为是移动支付最合适的方法,但是它的投资成本非常高。”NFC支付安全芯片供应商上海华虹公司副总经理谢文录告诉《环球企业家》。
要完成“刷一刷”必须要有两个终端:一个是具有移动支付功能的手持移动终端,如NFC手机;另一个则是支持移动支付技术的商家终端,如非接触式POS机等,这是一个典型的“硬件解决方案”。
“NFC模式由于是基于硬件的,替换成本很高。用户为了NFC功能换手机的积极性并不高,而厂商投入终端的成本也非常大,短期盈利却比较少,主要是手续费收入。”张萌认为这是造成NFC推广缓慢的重要原因。
NFC过长的利益链条也为它的推广带来困境,这条链条中包含手机生产商、芯片商、运营商、银行、收单机构、终端商户等等。“正因为产业链太长,利益很难有效的统一,协调起来比较难,谁主导就是一个问题。”
之前运营商、银联各自为战,纷纷推出以自己为主导的移动支付技术,中国移动与中国银联关于2.4G和13.36M标准之争对芯片终端制造商产生了困扰。2012年6月,银联与中移动双方吵了近10年终于在技术标准上达成一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