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微信朋友圈里流传一个H5页面,动画里的主角是明成祖朱棣,他从画像中跳出来,唱着说唱,玩着自拍,用微信、QQ等和自己后宫和大臣联络。这是互联网公司腾讯和故宫博物院达成合作的一个预热片,却让更多人看到了火热的互联网行业对传统文化遗产的革新的可能。
腾讯和故宫的这次牵手,以故宫经典形象或相关传统文化内容为原型,发动年轻人进行“表情设计”和“游戏创意”等方面的比赛。故宫这些开放的相关传统文化内容和文化创意包括经典藏品《雍亲王题书堂深居图屏》、《韩熙载夜宴图》、《海错图》、明朝皇帝画像以及故宫数字文创《皇帝的一天》APP、《故宫大冒险》动态漫画中的卡通形象等。如果进展顺利,双方的合作还将扩展到腾讯动漫、腾讯文学等业务平台。
这是继上周宣布在阿里电商平台上开设旗舰店后,故宫再次与互联网公司合作。从设计、售卖“朕就是这样的汉子”折扇等文创产品,到利用互联网技术手段尝试建设数字故宫社区,故宫这些年在拥抱互联网方面越走越深。
作为中国最大的文物藏品收藏地,600岁的故宫如今所探索的,是文化遗产如何活化的模式。
在互联网深入影响人类生活的今天,如何让以博物馆藏品为代表的文化遗产活起来呢?
除了传统的展览和展示,如今十分流行的“互联网+文化遗产”是一个很好的选择。腾讯和故宫合作所展示的,是经典文化形象如传统山水画如何通过文化创意,变身为符合现代审美观的文化消费品。此外,通过数字技术、虚拟现实技术和增强现实技术等,人们能够在家里、在不移动文物的情况下,尽情欣赏那些尘 在博物馆的藏品。如果这种数字化程度得以进一步提升,我们还能够通过对其进行大数据分析,改变我们对这些文化遗产的传统认识,并对如今的国家和民族的文化姿态给予指导。
如果用文学词语来描述,这很像一种现代化的“翻译”。文化遗产的数字化和信息化,就是一种“将消失的遗产带回当代”的翻译过程。当前,我们之于文化遗产的现代化,大多还着眼于利用数字技术和设备,使那些隐藏在文化遗产表面纹理下细节信息显露出来。这其实只是第一层的翻译。
故宫的实践启示我们,要在物与人,人与人,历史与现代,甚至与未来之间架起一座桥梁,简单的数字化重复和再现只是起点,只有经过包括文化创意创新在内的文化解读和翻译,并以可视化的方式呈现出来,文化遗产才能说完成了活化实践。
需要说明的是,过于高估原生态文化的成熟程度,或者过于低估文化遗产在商业上的实现难度,都说明我们对文化遗产的现代化翻译还不成熟。
这方面,腾讯和龙门石窟景区的合作值得一提。双方组建的创意团队是这样工作的:首先,由园区团队提出产品设计创意,接着由龙门石窟研究院专家团队为其提供翔实的文物背景资料,然后腾讯团队介入,运用互联网技术,增强产品的用户体验,最后由龙门旅游集团负责产品在线上线下的销售推广这样一个全产品链的商业闭环式的尝试,各方面各司其职,各展其能,很有新意。
当然,全面展开文化遗产的活化实践是一个十分复杂的课题,其中横向牵连着艺术生态系统的诸多环节,纵向则面临着历史积习和现实的纠葛。可喜的是,现在“互联网+文化遗产”的发展,提供了一个解决这个问题的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