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利鹏
距离网络互助平台风险排查期结束已不足10天。
此时的网络互助行业一片沉寂。这一方面归因于保监会2016年11月初的那次表态。另一方面或是因为全行业都在等待政策明朗。
据了解,2016年11月3日,保监会曾发布《保监会有关部门负责人就网络互助平台有关问题答记者问》,就误导消费、风控不完善以及预收费制度等方面提出质疑。随后,各平台迅速做出反应,分别针对保监会监管方向进行规范整改。
日前,《中国经营报》记者向开展网络互助业务的数家平台发送采访请求,拟了解最新进展,但遭到不同程度的婉拒。其中一家平台的公关部人士告诉记者,“早在11月份之后就已经整改”。但是,对于具体整改的方向,该人士表示,“目前不便置评,等过段时间确定了再回复”。
此前也曾有业内人士预测,监管态度及细则可能会在1~2个月内逐步落实,政策风险排除将会在2个月内见分晓。
互助成变相保险
网络互助的初衷并非定位于盈利平台。
据了解,国内最早的网络互助平台应该是2013年的“抗癌公社”。当时,该平台实行的是后缴费模式,在操作模式上与传统保险行业有明显的区别。
后来,在演变过程中,为了进一步提高网络互助的效率和覆盖面,网络互助平台开始明显借鉴保险的做法。例如,强调平台的中介属性等。“这就导致网络互助平台滋生瓜分传统保险行业蛋糕的念头”,北京轻松筹网络科技有限公司联合创始人兼副总裁于亮在接受记者采访时分析指出,当时有众多资本看好这一行业,纷纷关注。
记者梳理资料发现,截至2016年10月,已上线互助平台接近100家,其中至少有14家网络互助平台获得近2亿元融资,顺为、真格基金、IDG等22家VC参与投资。
不过,在上海一家成立不久的网络互助平台负责人看来,网络互助看起来门槛很低,但其实不然。实际运作起来后,要想保持平台持续运转,会员的充值金额要求并不低,只比商业保险略低一点。“有一批平台,没看清局面就进来了。结果发现大家并没有接受这个概念,没用户加入,赶紧溜。”
此外,“10元加入,最高可得50万元互助保障;预存9元,最高可得30万元互助保障”等网络互助平台的宣传内容,此前也频频刷屏朋友圈。
据了解,在2016年6月的发布会上,保监会强调,近期一些互联网平台相继推出了多种形式的互助计划,一定程度上扰乱了正常保险市场秩序,损害了消费者正常权益。
11月初,保监会再度发声强调,当前部分网络互助平台以“互助共济”的名义,公开承诺责任保障,公开宣称足额赔付和提取准备金,向公众收取费用并积累资金,将互助计划与保险产品进行挂钩和比较,发布误导或虚假宣传,有的甚至还宣称有上百万会员,以上行为已涉嫌向社会公众“承诺赔偿给付责任”。
预收费模式风险
鉴于保监会在清理整顿中提及清查非法资金池风险,这让预收费模式陷入争议。
据了解,目前常规的网络互助模式包含预收费、后付费两种。记者注意到,在预收费模式中,平台大多以会员费名义收取。但是收取之后的用途和宣传上不相同,一些平台仍在沿用“保障”等字眼。
于亮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他们平台上的互助业务也采用了会员预收费模式。“不过,我们明确,成为互助会员需要先为基金会捐赠10元,一旦会员需要救助,基金会从所有捐赠里面均摊救助金,每个会员的捐赠资金都在基金会的官方账号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