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业内总结规避风险的方式主要有三种:一是取得相互保险牌照;二是后付费模式;三是把资金交给公益基金打理,做成真正的公益项目。“其中,后付费模式最考验用户素质,随着管理的会员量越来越大,也就越来越难管理,当然也最能筛选出忠实可靠的用户。”前述负责人分析称。
记者采访的多位业内人士认为,从2016年11月初保监会“亮剑”之后的行业反应来看,平台还是抱着找寻监管 洞或者规避监管的心态,这说明潜在的风险仍旧无法排除。“这不是说打什么样的幌子就可以规避监管的问题。如果是保险,就应该按照保险管理的要求做,接受保监会监督。如果是互助,就应该坚持公益的属性。现在一些平台,用各种手段拉拢用户进来,既不做资金公示,也不找第三方对资金进行管理,甚至还有平台说自己是银行监管,纯粹是欺骗公众。”于亮说。
面临“洗牌潮”
随着监管趋紧,行业忽然消沉。
记者统计发现,2016年11月,仅有一家平台获得数百万元融资,这与10月的兴盛形成巨大反差。
曾有业内观察人士撰文称,网络互助行业可能会在2017年的前几个月出现“洗牌潮”。于亮分析称,根据当前国内的癌症发病率等数据测算,如果要维持平台正常运转,每个会员的累计充值额度会高于商业保险,所以会员用户在100万以下的预收费平台可能会陆续退出。
据了解,目前国内百万以上用户平台寥寥数家。其中,轻松互助、众托帮、水滴互助均拥有百万以上用户。截至2016年10月底,水滴互助以150余万用户数量排名第三。不过,上述数据排名尚未得到第三方权威机构监测确认。
于亮向记者透露,目前大多数网络互助平台都存在一个巨大的隐患。“前期为了获得用户,大多数平台都会赠送一定额度的会员费。这本身没有问题,就像互联网金融行业获客成本一样。但是,一旦发生一次比较大的互助案例,会员的个人救助金额就会低于下限,这个时候,平台就要面临那些不坚定客户的充值风险。一旦用户不再充值,就会被踢出保障会员,这个时候留下的用户就要面临高额充值压力,从而觉得自己上当,然后离开。”
前述平台负责人也认同上述说法,他补充分析称,没有资本支撑的小平台一旦遭遇上述困局,为了避免产生法律纠纷,可能会提前选择结束互助保障计划,从而引发类似互联网金融那样的“跑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