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来腾讯的风格也是这样,比较民主一点,比较多元化一点,让不同的声音出来,我觉得这是好事情。对,关键时候还是要强一点。比如说实在讲不通,该动手得动手。现在来看,这种风格让我们后来避免了孤家寡人的情况,也让很多中途加入的人才,能够带着创始人的心态在公司里成长起来。腾讯现在高层和中层人才梯队比较厚实,也跟早期形成有一定的关系。
3、陈晓萍:请总结一下您的创业和管理哲学,以及您最想与别人分享的管理经验。
马化腾:如果要创业,最好不要单枪匹马。要发挥自己所长,同时要找伙伴一起来做,这样能够弥补自己不足。在这个过程中,尊重彼此不同的声音,寻找互补和共识。企业发展起来之后,更是如此。要保持开放协作的心态,寻找合作伙伴一起来发展,孤木难成林,只有集中力量在自己的优势上,把其他交给合作伙伴,这样才能真正把生意做成生态,获得更大的发展空间。
第二,创新从解决用户痛点开始。为创新而创新,容易让工作变型。有时小步快跑,从专注解决一个用户痛点开始,往往更有效果。很多创新往往是自下而上的,总是在不经意的边缘地方出现。公司内部往往需要一些冗余度,容忍失败,允许适度浪费,鼓励内部竞争和试错。创新往往意味着巨大的不确定性,不创造各种可能性就难以获得真正的创新。
第三,留意跨界。要想进入一个成熟产业里挑战原来的企业是很难的,因为这个产业重兵把守,完全是一片红海,但是两片红海的交接处和跨界部分,往往可能是一片蓝海,就像我当初选择了在互联网和传统通信的跨界领域做了QQ,当时没有多少人看好,但是现在看其实是一个巨大的蓝海。未来的创新和很多传统行业的转型,往往可能通过跨界进行,很多产业不是一成不变的,这里面如果抓到机会的话,会是创业的好方向。
微信如何抢到移动时代的船票
4、陈晓萍:微信至今已有8亿用户,成为中国社会各阶层人士不可或缺的通讯、购物、支付工具。我自己也是微信的忠实用户, 主要用于和国内亲人朋友的联系。这是我使用的唯一的社交通讯工具, 深刻体会到它的方便有效,并且神奇。那天我的高中同学建立了一个微信群让我加入,几分钟后,发现三十年未见的老同学都带着面具披着马甲从各个地方冒了出来,简直有恍如隔世的感觉。再看到我的父母一辈每天抱着微信与天涯海角的老朋友分享聊天, 突然觉得微信解决了他们年老怕孤独寂寞的危机。我不禁好奇,微信是怎样创造出来,又是如何与时俱进的?
马化腾:当时有个大的背景就是从PC互联网到移动互联网的转变。对腾讯来说,当时要解决的一个很大问题是从PC到移动怎么打。当时我们说,大家要抢移动时代的"船票",都生怕落后了搭不上这艘船。因为用户向智能手机的迁移是非常惊人的,记得诺基亚前一年市场份额还是70%、80%的规模,后一年就一下子掉下来,被安卓、苹果这类智能手机迅速替代了。互联网企业反应过来的才能活下来,没反应过来就死掉了,这是一个真正的危急时刻。
更重要的是,新浪微博那时已经起来,甚至开始从社交媒体转向社交网络,比如有些学校用微博做班级之间的通信,这对我们可以说是个实实在在的挑战。当时的第一反应是我们也要做微博。但这很难,同样的产品是没有办法去战胜对手的,你只有找到一个不一样的角度去突破,满足用户在智能手机上移动通信的需求,才能解决这个问题。
当时我们内部有三个团队报名来做这个叫"微信"的产品,互相之间不告诉对方研发的进展。这里面包括当时无线事业群的团队,还有张小龙的团队。张小龙他们此前负责做QQ邮箱。当时公司高管用黑莓手机来收手机邮件,这个团队负责开发过一个手机邮箱,初衷是让每个员工都能很方便地使用手机邮件。因为他们有这个经验,后来也加入去做微信这个新项目。这个团队很快研发出来了新产品,今天的微信,其实就是以快速短邮件为原型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