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邵毛毛
“00后不愿意与父母共同使用微信这样传统的通讯工具”也几乎成为每一个社交“新贵”的崛起宣言。在新生代社交产品中混迹了一圈之后,我却生出了这样的疑问:00后不愿意与父母共同使用微信这样传统的通讯工具”也几乎成为每一个社交“新贵”的崛起宣言。
点下“soul”语音匹配按键的那一瞬间,我做了个大大的深呼吸,并在脑海中疯狂构想接下来怎样与那位未知的 “souler”打招呼。
我和对方互相说了声“嗨”,然后气氛陷入沉默,对方应该和我一样是个新人,我甚至听到他在小声嘀咕“聊些什么呢?”后来几次语音也是差不多的情况,话题围绕着年龄、家乡打转,之后还是尴尬的沉默。
作为一名对“扩列”、“cqy(处Q友)”、“nss(暖说说,帮忙点赞评论)”等新一代社交黑话一无所知的94年“老阿姨“,这种懵圈和慌张总是会在我尝试一个新社交产品的时候出现,比如与语音匹配对象尬聊时的度秒如年,参加舞会配对环节的茫然不知所措,以及在“玩“语C”(语言角色扮演)担心人设崩塌时的抓耳挠腮。
即便如此,我依然对新一代社交产品充满尝试的冲动。相比月活跃用户超过1亿,社交行为越来越直截了当的陌陌,soul和一罐这样依靠算法进行匹配的陌生人社交产品看上去效率更高,也更注重质量。更为实际的原因是,我希望能有一个不被随便骚扰的社交空间。
孤独与无聊是每一个陌生人社交产品都在解决的终极命题,但是它们往往会成为无聊的一部分。不同于能够依靠及时通讯功能保持基业长青的微信,我们会看到,从陌陌到Same,再到soul,作为品类的陌生人社交一直存在,作为产品的陌生人社交却是风水轮流转。
在接触使用新社交App的过程中,我似乎触碰到了一个新世界的老内核。瞄准Z时代群体的陌生人社交成为了当下“社交新贵”们让社交更有效率,却似乎还没有拿出延长生命力的新方法。
小姐姐连麦吗?
声音已经成为新一代陌生人社交产品最常使用的一种基础配置。虽然去年社交软件Monkey的迅速蹿红让视频实时社交概念颇为流行,但综合用户心理接受门槛、对外型依赖程度、使用便利性等方面因素,语音实时沟通似乎更被现阶段的社交平台开发团队青睐。
在soul之外,还出现了语音直播平台“hi”、语音交友平台“软语音”、异性恋爱社交平台Uki等主打声音社交概念的App。这又是一种模糊外部标签的玩法,而且使用语音比使用文字更贴近社交场景中的需求,能够向对方传达更丰富的信息。
Uki的“派对”(多人群聊)板块有“唱歌鸭”、“小姐姐连麦吗”等大量具有语音互动诉求的“房间”。除了限时互动的实时社交板块“假装情侣”,Uki新上线的“声控”功能几乎等同于声音版的“探探”。用户需要先录制一段音频作为基础信息,然后在“声控”页面会随机推送其它用户的的音频,左滑为不喜欢,右滑为喜欢。
我尝试着在晚上11点左右在Uki上发布了一段时长约6s的语音,第二天早上7点半查看时已有87位用户关注了我的音频,为表示礼尚往来,我也逐个打开这些用户的音频企图互关。但是,我听着一些或许还处于变声期的男生声情并茂地朗诵着网络上流行的鸡汤情话,心如止水。
在“假装情侣”的语言随机匹配中,我和一个来自东北的93年男生解锁了“无限时长”聊天,交换完年龄、老家、工作城市等无关痛痒的信息后,对方开始询问我有关体重、身高的情况。我试图将话题引导向正轨:
“为什么会使用这款软件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