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迎秋:未来一段时间,中国新能源汽车会出现怎样的发展趋势?
张永伟:中国的新能源汽车成于政策驱动,现在政策的作用越来越由过去的支持制造、生产,可能要转向支持消费、使用,这是政策转变的趋势。在这个过程中,未来能够驱动市场成长的政策,更多会针对消费端、使用端。
但是,技术的进步在减轻政策的贡献。大家越来越感觉到,技术的进步,会让一款新能源车在性价比上,越来越接近或者很快地超过燃油车,这是决定性的。我们现在看到的中小城市和农村的市场,存在巨大的机动化出行的需求。这个市场要进入机动化时代,很可能率先采用的是电动车。最早能够实现市场化的电动领域可能就是,不依靠补贴成长起来的中小城市和农村市场。
吴迎秋:在高端市场,蔚来今年的表现很好,背后有哪些原因?
沈斐:最近,蔚来的销量跟我们自己同期相比有些进步,但真的就卖得特别好吗?我们全球的销量可能只有宝马的2%左右,我觉得努力的空间还很大。
最近几年下来,不管是去年最难的时候,还是现在,还是从公司一成立开始,蔚来坚持了一些现在看来正确的东西,无论是车的定位,还是商业模式等。另外,我觉得我们抓住了一些用户的痛点,比如,用户担心电池寿命,我们做了车电分离、电池租用。用户担心充电,我们做了各种解决方案。
吴迎秋:随着技术的进步,现在里程焦虑还是影响消费者购买新能源汽车的因素吗?
孟祥峰:这几年,随着电池能量密度的提高,车辆的续航在不断提升,从150公里到300公里再到500公里,现在不少车型已达到600公里。续航的提升让消费者的里程焦虑缓解了很多,这是比较明显的趋势。另外,里程焦虑的缓解也取决于充电的方便性,这几年,在国家发改委和能源局的支持下,充换电设施的建设在加速,充电的方便性、换电的方便性都有所提高。总体来看,消费者对里程焦虑的担心在逐步减少。
当然,现在续航里程还是影响消费者购买新能源汽车的因素之一。所以,我认为电池企业还得努力地去提高电池的性能,提高能量密度,这是我们电池厂坚持努力的方向。一方面,可以把续航做得更高,另一方面在同样的续航下,电池可以做得更轻,整车的能耗可以降低,电池包的标准化更容易实现,做换电也会更方便。
充电还是换电?
吴迎秋:今年国家大力支持新基建,对新能源汽车产业来说,会带来哪些机遇?又有哪些挑战?
杨烨:换电在七八年前发展非常困难,很多主机厂都不认可。但是,今年正好因为新基建,以及国家的政策推动,换电迎来了好机会。
中国新能源汽车产业链的发育和产业化规模已经都是引领世界的,如何让新能源汽车走向千家万户是一个重大的挑战,而挑战的核心就是充电、安全和成本这几大因素。新能源汽车的挑战其实可以转向成为这样的一个命题:如何建立一个完整的能源补给解决方案,让电动车不再受充电自身的困扰,具有它的普适性,并且可以在基础的层面起到保障安全的重大作用。
快充总是向电池的安全挑战,慢充又不能满足所有用户的场景,恰恰换电是可以满足慢充对于电池安全的需求,又能满足便利出行的要求。所以,我认为可以用换电技术来建换充两用功能、达到不用快充就能补给电能的体系。用户有时间就充,没时间就换,这样的体系,可以迅速让电动车从小众的适用型变向普适型。
吴迎秋:充电和换电两种模式有着怎样的优缺点?
朱军:现在有两个途径摆在面前,一个是充,一个是换。如果充电很方便,那大家就不去换。如果换电很方便,那大家就不去充。这是一个竞争的关系。
充和换现在是一个技术上的问题。欧洲的做法是,慢充桩全部是标配22千瓦的功率,快充桩将来就是350千瓦的最大功率,所以不管是慢充也好、快充也好,它都比较快,对换电上面的考量就不会那么多。换电,现在除了看到的好处以外,也有一些问题,比如,增加了成本,它或许只能针对某一款车型,而电动车现在有那么多车型。换下来的电池,另外一辆不同的车型来了,电池能装到那个车上去吗?所以,在规模上有问题。充电,只要桩在那里,不管是什么品牌的车,插上就能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