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玩,骆轶航
当然,随着更多用户的涌入,Clubhouse的话题范围在扩大,参与门槛下降,也出现了“所有人问所有人”的Room,但创始团队担心的社区泛化带来的言论问题已然发生。
去年Clubhouse社区内曾就身份、种族、性别、种族主义和宗教等话题发生了许多激烈对话,并产生了一些群体言论冲突和网络暴力。
Clubhouse加强了主持人(Moderator)的角色能力,主持人扮演的是策划房间风格、管理对话、沟通听众的作用。
Clubhouse希望促使主持人的角色对Room的讨论发挥更多积极的平衡作用。
主持人维护发言空间的秩序,参与者自觉次序发言,Clubhouse的这种社区规则对话题参与群体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clubhouse的社区指南中表示,“分享舞台”和轮流发言,能够拓展谈话的广度和深度,从而带来不同的声音。
这令我想到,张小龙曾提及的“信息的宽广度和质量,一直是微信要解决的问题。”
由于参与门槛较高与发言结构失衡的问题,Clubhouse或许不是一种群体沟通的通案,但确实是一种有益的尝试。
B
相较Clubhouse,短视频的消费呈现的“下沉”特征则指向了互联网的日益下沉,但短视频代表的“话语权下放”也是存在争议的,它所关联的公共表达究竟是如何实现的?
腾讯新闻《抖音内幕:时间熔炉的诞生》一文曾引述一位字节中高层的话:“字节虽然做得很大,提速很高,市值很高,但它和AT有个最本质的区别——它不具备社会价值。”
毫不夸张的说,国内与国外在短视频化这条路上的加速,几乎都是被抖音及其海外版TikTok推动的。
在抖音的内容分发中,次第的流量池构建了一套高效的内容筛选机制,以呈现给最匹配用户喜好的视频内容。
这种内容机制下,是很难理清,究竟是算法在迎合人,还是人在迎合算法?
一方面是基于大数据的算法机制在努力迎合个人用户的取向,另一方面是大量创作者研究平台算法机制,不断调整内容与推荐机制的契合度,以获得更多曝光机会。
或许可以这样理解,“用户话语权”在短视频平台并不具体呈现为某一用户个体的喜好,而是具象为一个又一个“标签”的有机组合——微信视频号的“标签”其实已经暗含了微信分发算法的方向,社交关系与标签化两手抓。
字母榜《创作者死于视频》一文曾提及,视频的传播效率其实很低,在社交链上的薄弱使得网络视频的传播效率问题尤其突出。爆款视频,恰恰是借助了音频(即音乐)的传播模式——「重复—洗脑—传播—再重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