OPPO越来越多涉足AIoT品类的研发,智能手表、TWS耳机、移动电源等品类被推出。然而,AIoT这条路对于OPPO来说并不好走,因为在生态上小米和华为系的产品品类更多,也更有吸引力,同时在AI上OPPO的积淀也不如小米等竞品,在这条赛道上后发优势并不明显。
而且,OPPO的IoT业务存在归属不明确等问题,“一个产品线的负责人有时要跟四五个领导单独汇报”,因此影响了研发和上市效率。比如OPPO的电视机,去年底才上线,而小米成为行业第一都已经数个季度了。智能手表领域,华为出过数款爆品,OPPO Watch却几乎没掀起什么水花。
后果也是肉眼可见的,无论是产品种类还是更新速度,抑或是爆款产品的数量,OPPO系的IoT产品此前市场表现都不如更早起步的小米和华为系。
一直拖到今年,OPPO改革IoT业务,将此前的“新兴移动终端事业部”一分为三,按照设备种类,下设“穿戴事业部(手表、手环)”、“智能显示事业部(电视)”和“音频事业部(耳机)”,并正式确定了各部门负责人。
其中,“音频事业部”负责人为原OPPO音频产品中心负责人刘佳;“穿戴事业部”负责人为原OPPO新兴穿戴产品规划部总监许琨,曾任腾讯IoT终端操作系统负责人;“智能显示事业部”负责人为原OPPO智能大屏产品中心总经理黄顺明。
芯片方面OPPO则还在路上,作为一项投入大、研发周期长的项目,目前OPPO尚未研发出像苹果A系列芯片或海思麒麟这种给予自己专利技术的基带芯片。相比海思麒麟耕耘数年直到麒麟960这一代才获得市场广泛认可,OPPO是否有同样的勇气坚持尚未可知。
没有一家公司可以和时势和潮流抗衡。
在中国智能手机出货量下降的大趋势下,手机品牌们忙着争抢每一块肉。在高端产品线,OPPO忙着追赶华为,在千元机市场又需要抗衡红米和荣耀。无论是向高端市场进军,还是向下沉市场拓展,都是一条拥挤的内卷之路。
在高速增长的道路上,发展中遇到的一切问题都可以被搁置和掩盖。但是当增速趋缓甚至是下滑时,被掩盖的问题,会扎堆冒出来。
过去几年OPPO一直忙着补课,补线上销售渠道的短板,补技术和产品线的短板。它必须承认的问题是,依靠营销已经无法撑起它的增长。
OPPO的问题也是众多中国品牌将会面临的问题,它传递着古老的发展逻辑,品牌打造依靠营销、渠道、技术的合力,只看重营销远远不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