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个残酷的行业,最先进的两三家企业占据了市场大部分的份额,其他的很难生存。”韩双来对第一财经表示,由于国产仪器起步晚,市场已经被掌握先发优势的企业牢牢把住,仅凭价格优势很难立足。接不到订单,产品无法获得反馈和改进,让企业经营雪上加霜。
他意识到,只有满足客户没有被满足的需求,只有创新,才有机会。
2016年,一家国家级科研单位提出了一个新需求。为了满足应急能力建设,他们需要一台移动实验室车,却没有性能合适的质谱仪器。国外的厂商认为定制的量太少,拒绝了这个要求,谱育却接了下来。经过实践的检验和打磨,谱育新研发的便携式质谱仪表现出优越的性能,并赢得了科研单位的认可,至今都是公司的拳头产品。
为何谱育不担心量少而“亏本”?韩双来的底气,来源于中国的广阔市场。一个小需求的背后,具有可以预见的普遍性。韩双来举例,这款质谱仪器一经上市,即以每年几十台的速度扩大市场。
接着,一个个细分市场被撕开。谱育不再被迫追逐国外厂商的产品,而是挖掘客户现实的痛点和需求,凭借独特的产品设计和创新功能,从而获得了议价权。
科技部重大科研基础设施和大型科学仪器国家网络管理平台数据显示,近年来高校、科研院所科学仪器发展迅速,全国50万以上大型科学仪器的保有量已经超过10万台套,但进口品牌在多个领域仍然占据垄断地位。为推动我国科学仪器的发展,国家出台了相关政策并设立专项以支持国产仪器的自主创新产业化。
而在褚君浩看来,国产科学仪器研究的力度还应该加强。他认为,要提高科学仪器水平,很多零部件、元器件也要随之提高性能,其中涉及不少核心技术,所以归根结底还是要加强一些基本规律和工艺的研究。
“目前我们的高端手机里大约有1000个微型电容器都是进口的。做电容器很简单,尤其是一般的电容器,但是高端的电容器我们就需要进口,包括其中涉及的材料。如果我们某些设备里进口的零件坏了却找不到供货,就比较麻烦。”褚君浩表示。
他强调了掌握技术高点的重要性,如果说每种元部件或者设备都会做,但是质量却一般,这种情况是不行的,既不能适应高端应用,也没有市场竞争力,必须要在一两个种类的仪器或者元部件水平做到最好。“我们很多东西确实做得出来,但是未必有国外做得好,做不好的问题就是核心的规律和技巧还没有找到。所以,一定要有你的特长。”
国家政策端也在发力。
为推动国产仪器研发,解决国产仪器“空心化”问题,发改委、科技部、财政部等多个国家部委曾下发相关的支持政策和规划安排。
根据2007年和2011年两版《当前优先发展的高技术产业化重点领域指南》,均将“现代科学仪器设备”列入先进制造产业中的高技术产业化重点领域。并在最新版本中还加入等离子体质谱仪、质谱联用仪等质谱分析仪器、高性能工业X射线CT装置、环境保护、社会安全应急检测等新的仪器类别。
今年5月17日,科技部发布“基础科研条件与重大科学仪器设备研发”重点专项2021年度项目申报指南。该重点专项申报指南围绕科学仪器、科研试剂、实验动物和科学数据等四个方向进行布局,拟支持39个项目,拟安排国拨经费概算5.39亿元。此外,拟支持16个青年科学家项目,拟安排国拨经费概算4800万元,每个项目300万元。
据第一财经梳理,截至目前,“十四五”国家重点研发计划今年已启动逾50个重点专项指南征求意见,共有26个专项发布了“揭榜挂帅”榜单。每一个榜单都瞄准了迫切需要通过科技创新予以破题和解决的重大需求,特别是针对具体应用场景的协同攻关需求。
其中,“基础科研条件与重大科学仪器设备研发”重点专项申报指南显示,2021年度指南部署围绕科学仪器、科研试剂、实验动物和科学数据等四个方向进行布局,拟支持39个项目,拟安排国拨经费概算5.39亿元。此外,拟支持16个青年科学家项目,拟安排国拨经费概算4800万元,每个项目300万元。科学仪器方向各项目自筹经费与国拨经费比例不低于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