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114讯 9月22日消息(岳明)在昨天举行的“2017中国无线技术与应用大会”上,大唐移动副总工程师蔡月民作了题为“5G技术对产业的需求与挑战”的主题演讲。
蔡月民指出,ITU所定义的eMBB、URLLC、mMTC三大5G应用场景为产业链打开了一个全新的应用空间,带来一次影响深远的智能化数字经济革命。
作为移动通信标准化和产业化的中坚力量,大唐在5G研究中启动早,投入大,具备了对5G多个关键特性进行试验验证的能力,在产品开发及未来应用方面也取得了突出的成果。
“大唐牵头多个5G关键技术方向的研究与标准化推进工作,在IMT-2020主导的5G技术研发试验中,大唐已完成无线侧所有关键场景试验室和外场技术验证,同时率先在网络侧平台采用最新的NFV/SDN技术,遵循最新的标准进行了产品可行性验证。”蔡月民说。
图为大唐移动副总工程师蔡月民(资料图片)
新需求
蔡月民认为,作为一种全新的网络系统架构,5G对于系统设备提出了全新的技术要求。
从网络侧来看,要想满足ITU所定义的5G愿景,5G网络必须实现资源可全面调度、能力可全面开放、容量可弹性伸缩、架构可灵活调整等特点。而要实现这些特性,就必须要引入大规模天线、超密集组网、全频段、灵活频谱共享等无线技术,以及转控分离、SDN/NFV、网络切片等系统架构技术。
在众多的无线技术创新中,MassiveMIMO可以说是首当其冲。作为5G的标志性技术之一,Massive MIMO正在逐渐的在4G现网中得到应用,极大提升了系统容量和用户体验。对于Massive MIMO的下一步技术发展,蔡月民认为,主要是解决体积、功耗、散热等工程技术问题,需要进一步提升集成度,支持更多的通道,满足不同频段、带宽的需求。
从基站架构上来看,5G将会引入CU-DU分离的全新架构,更多协议栈功能位于CU,集中化程度增加。“控制面集中,利于无线资源干扰协调;但增加了CU设备,增加设备间交互复杂度。”蔡月民说。新的基站架构也引起了基站设备形态的变化,随着SDN/NFV技术的发展,出于软硬件解耦的考虑,CU向通用服务器平台发展;但5G吞吐量出现了大幅提升,会消耗大量CPU资源,导致性能、功耗等问题,需要传输相关硬件加速。“产业需要继续努力,提升集成度,解决CU的体积和功耗问题。”
作为下一代移动通信技术,5G变革的不仅仅是无线接入和新空口,对于核心网也是一场革命,将从原来基于网元的架构转变为基于服务的全新架构。由中国移动牵头,国内产业链积极参与的SBA架构已经成为5G标准。“5G无线网、核心网、传输网都将全面功能化和云化,可以根据eMBB、URLLC和mMTC三种不同的业务场景,实现灵活部署。”
新进展
蔡月民表示,作为国资委所属的大型高科技央企,大唐在5G标准与关键技术研发方面一直在不遗余力进行推进。
在新技术方面,大唐在无线技术和网络技术方面齐头并进,尤其是在大规模天线阵列、非正交多址、移动边缘计算等热点技术上进展顺利;在新网络方面,大唐所倡导的融合、异构、分层网络也得到了业界广泛认可。
蔡月民指出,大唐正在加快5G预商用无线设备的开发。在BBU方面,大唐力推小型化预商用BBU,单板100MHz处理能力,支持CU/DU分离;Massive MIMO上,大唐已经推出64通道128天线的产品,支持200MHz带宽;在密集组网方面,大唐推出了小型化RRU,支持3.5GHz、4.9GHz等5G先发频段;在毫米波方面,大唐的发力点放到了24.5~27.5GHz上,规划的产品可以支持1GHz带宽。
特别是在边缘计算方面,大唐移动已经推出了相关解决方案,有望近期在现网落地,“5G边缘计算实现业务驱动的RAN流量就近落地,支持网络能力开放,智能感知按需分配,对于一些高带宽、低时延业务有着很好的支撑作用。”
在位于北京怀柔试验中,大唐测试结果表现优异,其中无线侧在大规模天线峰值速率和拉远距离、单用户峰值、低功耗大连接性能容量、3.5GHz频段热点高容量流量密度等能力方面居于业内领先,同时独家展示了宏微融合双链接性能;核心网测试进度领先,首家完成服务化架构和边缘计算所有测试,同时完成了业务流程和网络切片的大部分测试。
据悉,大唐是国内首家开始研发和测试100M载波带宽新空口的5G设备厂家,小区容量超过12Gbps,单用户峰值速率达到2Gbps以上;低功耗大连接可实现千万级等效用户连接性能,实现了6倍的容量增益;低时延高可靠场景空口单向时延小于0.5ms。这一系列的数据背后,充分体现了大唐在5G核心技术的全面积累和创新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