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赛迪网讯】2014年6月初,美国商务部“中国出口美国光伏产品,企业需缴纳高额税”的裁定,引起中国商务部的强烈不满,中美的二次光伏之战在浓重的硝烟中再次起火。
2012年,中国光伏产业曾经受到过美国商务部的制裁。当时,为规避出口美国市场交纳高额税金,中国光伏企业开始使用大陆以外生产的电池片生产组件,电池等元件的原产地都是别的国家,在国内进行组装后再出口美国,标签虽是其他国家,但我们也用另外一种方式参与了制造。所以直到2013年,美国市场仍占中国光伏出口额的10%,有将近一半的装机太阳能设备的组装来自中国工人的双手,美国仍是中国出口光伏产品的第三大海外市场。
今年美国对我国光伏产品的二次围剿,对象是所有出自于中国的组件,似乎有意将中美之间的光伏贸易“逼入绝境”。此举虽然也引起了包括与中国长期合作的美国光伏商家的不满,但美国政府此次似乎非常决绝。为什么?
第一,连锁效应。此前2012年美国的双反像是一根导火线,传导至澳大利亚、日本、印度等国都陆续开始对中国制造进行双反调查,为本就不太平的中美贸易又一次埋下隐患。
第二,习惯使然。中美的贸易摩擦在中国具有比较优势的出口领域,体现的非常明显。低廉的制造成本使中国的光伏组件在国际贸易中确实存在价格优势,而美国早已习惯对中国稍有竞争力的行业抡起贸易制裁大棒,进而对中国企业穷追猛打。
第三,变本加厉。首次光伏大战后,中国的光伏企业为光伏产品继续出口美国采取的规避手段,也许让美国商务部“彻底恼了”,但同时,也让美国觉得有小辫子可抓,以此作为借口对我国光伏制造进行二次围剿。
光伏属于战略性产业,中美都希望在该领域获得长足发展,争夺未来能源战的控制和主导权。因此,对于此次双反,CMIC认为与其说是贸易摩擦后的爆发,不如说是美国出于眼红的举措。头几年中国的光伏产业虽经历过寒冬,但其复苏后的高速发展仍然吸引着全球的关注目光,中国光伏的领先发展格局使美国坐立不安,使其想尽一切办法进行围剿,目的就是阻碍中国在这一领域的发展,这是美国长久以来的既定战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