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夜书房”的出路
或在于文化救赎
继北京三联韬奋书店24小时营业后,全国各地多家书店也相继延长营业时间。作为民营书店的南京先锋书店自6月14日起延长营业时间至凌晨零时,并推出“午夜文学”“午夜视觉”“午夜行走”等主题文化活动。书店创始人钱小华表示,为热爱阅读的人留盏灯,是先锋书店延时营业的初衷。(6月18日《光明日报》)
钱小华的回答极富诗意,他的这种努力确让人无法不深表敬意。不过,在电子商务高度发达以及人们阅读习惯发生改变的今天,实体书店已经谈不上优势;热爱阅读的人也并不缺一盏灯,阅读者需要一个相对安静的环境,书店也未必就是最理想的阅读场所。简言之,一个书店能否生存下来,尚需更多探索。
提起书店,我们常常会言及被誉为巴黎文化地标的莎士比亚书店。于1919年在巴黎左岸开张的莎士比亚书店荣誉载身,是巴黎的文化地标和全世界独立书店的标杆,吸引了乔伊斯、海明威、纪德、瓦乐希、安太尔等作家与艺术家。莎士比亚书店的声名鹊起,得益于替著名作家乔伊斯出版了曾被美英拒绝出版的巨著《尤利西斯》。在莎士比亚书店里不仅可以购书,还可以偶遇文化名家,听他们对即将出版作品的朗诵,甚至有机会同他们面对面交流。即便如此,莎士比亚书店的经营同样困难重重。
不难看出,莎士比亚书店之所以能够成为一座城市的文化地标,首先在于文化的认同而非商业的出色表现。这样说并非反对书店的商业努力,而是因为现阶段,在电子商务低价竞争的严峻现实面前,高成本的实体书店并不具备价格竞争优势。当书店在商业运营方面无法取得决定性突破时,其存在的价值更大程度上或当突出文化角色。显而易见的是,这正是现在一些书店的最大短板,即过于重视装修,突出休闲,反倒忽视一些更具文化气息活动的开展,事实上也鲜见知名作家走进书店,专门同读者面对面交流。
具体到“深夜书房”个人比较关注两点。首先是这个书店在商业上是否有明显突破,其次是书店的文化特色到底是什么。在实体书店生存举步维艰的今天,书店确需商业创新,但更需在文化建设方面作出更多努力。或许,当一个书店尽可能少些世俗的浮华,多些文化的清淡雅致,其文化功用才可能得到更大程度彰显。□ 禾刀